|
本帖最后由 kapior 于 2025-5-4 19:00 编辑
以下所有论据皆来源于公开文献。
1、高标准立校。在二战之前,德国是世界军事、科技、教育中心,在1920年代尤甚。同济作为德式学校,从1907年建校伊始全部采用德国标准,师资几乎全为德语区博士,水平非一般学校可比。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曾说:“德国几乎在一切领域都是我们的典范。”常凯申在《军事》杂志上著文赞扬德国的军事教育制度,并在1913年、1918年两次准备赴德学习军事,后来还派儿子蒋纬国赴德学习军事,并将私生女送到同济求学。蒋介石认为:“中国应向一个稳健扎实而不是充满幻想的国家学习。我们不能凭幻想办事。从日本人那里,我们没有什么可学的——他们的产品制作太低劣了。美国人太爱幻想,英国人太迟钝。德国是唯一可以从中学到一点东西的国家。他们可以给我们打下底子,从而培育发扬我们自己的稳定坚实的作风。”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成为中国军事留学生的首选国。
2、顶级认证。1915年,德国承认同济医科授课内容水准、考试成绩与德国大学相等,同济毕业生赴德深造,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当时,美国学生赴德深造则须具备硕士学位。1923年,继医科之后,同济工科获得了德国教育当局的承认,具有与德国工业大学同等学历。
3、顶尖师资和设备。抗战前外籍师资占比超2/3,几乎全部为德国博士或特许工程师。包括5个德国高校校长、1个AVL创始人,1个德国造船大师。抗战前教学设备为最好之一。1920年7月,教育部代总长袁希涛信函有云“医科的设备有较大改善,实习工厂在当时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远非他校所能及。”据记载,“1929年6月,建造电气试验室、化学材料试验室、生理学研究馆和中学部教室等。其中生理学研究馆其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
4、顶尖教学水平。医、工教学水平独步中国,文、理亦紧跟世界前沿。1927年,蔡元培题词“是以最近数十年,有新式医学校、工学之建设。其时规模较大之工业学校有南洋、北洋两工学,均采美国式。又各地方时设医学及工业专门学校,大抵采用日本式。美、日之高等教育,均受德国影响,而日本尤甚。医、工两科,则(同济所采用)德国之教学法,尤全世界所推许也。”另据同济校史记载,同济大学是国内最早传播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大学。魏时珍、夏元瑮作为最早与爱因斯坦交往的三个中国学者之二,《少年中国》刊文极大地促进了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廖馥君、厉麟似、宗白华、郑寿麟、张威廉等人文大家,学贯中西,皆为抗战前翘楚。
5、独建大学区国立。紧跟中山、南大之后成为国民政府首批国立大学。在“大学区制”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广东大区、南京大区、浙江大区及后来的北平大区,国立大学在创建的同时都实行了合并,但是同济未实行任何合并,在蔡元培、夏元瑮等的鼎力支持下,代表上海大学区跻身首批国立,学校水平得到了各界认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