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9|回复: 6

太公既出:1920年代同济大学是中国最优秀大学

[复制链接]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2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4 18: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kapior 于 2025-5-4 19:00 编辑

以下所有论据皆来源于公开文献。
1、高标准立校。在二战之前,德国是世界军事、科技、教育中心,在1920年代尤甚。同济作为德式学校,从1907年建校伊始全部采用德国标准,师资几乎全为德语区博士,水平非一般学校可比。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曾说:“德国几乎在一切领域都是我们的典范。”常凯申在《军事》杂志上著文赞扬德国的军事教育制度,并在1913年、1918年两次准备赴德学习军事,后来还派儿子蒋纬国赴德学习军事,并将私生女送到同济求学。蒋介石认为:“中国应向一个稳健扎实而不是充满幻想的国家学习。我们不能凭幻想办事。从日本人那里,我们没有什么可学的——他们的产品制作太低劣了。美国人太爱幻想,英国人太迟钝。德国是唯一可以从中学到一点东西的国家。他们可以给我们打下底子,从而培育发扬我们自己的稳定坚实的作风。”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成为中国军事留学生的首选国。
2、顶级认证。1915年,德国承认同济医科授课内容水准、考试成绩与德国大学相等,同济毕业生赴德深造,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当时,美国学生赴德深造则须具备硕士学位。1923年,继医科之后,同济工科获得了德国教育当局的承认,具有与德国工业大学同等学历。
3、顶尖师资和设备。抗战前外籍师资占比超2/3,几乎全部为德国博士或特许工程师。包括5个德国高校校长、1个AVL创始人,1个德国造船大师。抗战前教学设备为最好之一。1920年7月,教育部代总长袁希涛信函有云“医科的设备有较大改善,实习工厂在当时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远非他校所能及。”据记载,“1929年6月,建造电气试验室、化学材料试验室、生理学研究馆和中学部教室等。其中生理学研究馆其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
4、顶尖教学水平。医、工教学水平独步中国,文、理亦紧跟世界前沿。1927年,蔡元培题词“是以最近数十年,有新式医学校、工学之建设。其时规模较大之工业学校有南洋、北洋两工学,均采美国式。又各地方时设医学及工业专门学校,大抵采用日本式。美、日之高等教育,均受德国影响,而日本尤甚。医、工两科,则(同济所采用)德国之教学法,尤全世界所推许也。”另据同济校史记载,同济大学是国内最早传播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大学。魏时珍、夏元瑮作为最早与爱因斯坦交往的三个中国学者之二,《少年中国》刊文极大地促进了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廖馥君、厉麟似、宗白华、郑寿麟、张威廉等人文大家,学贯中西,皆为抗战前翘楚。
5、独建大学区国立。紧跟中山、南大之后成为国民政府首批国立大学。在“大学区制”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广东大区、南京大区、浙江大区及后来的北平大区,国立大学在创建的同时都实行了合并,但是同济未实行任何合并,在蔡元培、夏元瑮等的鼎力支持下,代表上海大学区跻身首批国立,学校水平得到了各界认可。

高级战友

Rank: 4

54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4 18:40: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世界包括中国的义务教育都是学的普鲁士,现代研究型大学体系则是学的德国。   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跟中国传统教育没多大关系,是学的德国,中国教育好与坏得与失都归不到中国传统教育身上。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2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18:5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930年代相对有所下滑,但未能仔细考证,就不说了。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9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4 19:16: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无所谓 发表于 2025-5-4 18:40
全世界包括中国的义务教育都是学的普鲁士,现代研究型大学体系则是学的德国。   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跟中国 ...

哥丁根和柏林洪堡,一个是top1,一个是首都的top2,两所之间的平衡很有意思,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2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4 22: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5-4 19:16
哥丁根和柏林洪堡,一个是top1,一个是首都的top2,两所之间的平衡很有意思, ...

哥廷根和柏林大学都比较可惜,没能延续辉煌。德国的平衡术确实有点过头, 典型的撒胡椒面,大家的体量和水平都逐步趋于均一。

新手上路

Rank: 1

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4 22:09: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略有夸张,但是大致合理。交大圣约翰同济那个年代差不多,同济作为一线问题不大,那个年代大学还少,清华才刚刚出生

高级战友

Rank: 4

697

积分

0

贡献

500

奖励
发表于 2025-5-5 19: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很多人还在统计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中研院院士、一级教授之类的,

同济那个年代的教授大都是德国人担任,

都是德国的博士或特许工程师,

机械、医学仪器设备都是德国造,一时风头无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5-14 15:57 , Processed in 0.03158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