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1|回复: 13

梁文锋们的创新力量,探寻6万亿“浙大系”的精神坐标

[复制链接]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0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ryogenics 于 2025-7-3 12:16 编辑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从西溪到之江,从华家池到紫金港,浙江大学以百年前的求是书院为起点,迸发出海纳江河的创新活力。

  拼多多、大华 技术、海康威视等商业巨头各擅胜场,“东方神秘力量”DeepSeek全球出圈……在今日之创新中国,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精神图谱,具象为一项项前沿领域的硬科技、一家家闪耀资本舞台的上市企业,在商业市场形成独特的“浙大现象”:366位上市公司掌舵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级别),合计执掌327家企业,总市值超6万亿元。

  浙大系创业者身上,有着共性的标签——高度的专注与专业,追求技术极致的理想主义,超越功利之上的价值观。若将视角拉远,浙大之于浙江,是浪花之于潮水,是山峰之于群峦。低调务实、敢于冒险的创业者,“工商皆本、义利并重”的浙商文化,枝繁叶茂、拔节生长的产业雨林,共同融汇成一股独具浙大特色的奔涌向前的创新创业浪潮。

  1.
  浙大系创业者“底色”:本分、务实


  “浙大不一定是全国科研最强的大学,但一定是创业率最高的大学。”这是浙大校友的共识。

  从浙大第一代创业者史玉柱和段永平,到打破电商巨头格局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再到全球出圈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浙大系创业者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更在代际传承中保持着独有的精神坐标。

  不少受访的浙大校友援引著名投资人段永平的“本分文化”解释这种共性。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则将之归纳为“高度的专注与专业化、追求技术极致的理想主义、坚持超越功利之上的追求。”

  时间倒回到1998年,浙江四校合并成立新浙大。传统工科强校背景孕育的“工程师”文化,成就了一批批浙大“技术派”企业家,将实验室里的“冷板凳”坐成了产业变革的“热战场”。

  李伟是浙大计算机系02级本科、06级博士校友,曾留校任教多年,拥有近20年科研与产业经验。2016年创立的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主导构建了国产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底层平台Hyperchain,推动技术在多家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落地。“DeepSeek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科技博弈里的能力和主动权。作为科技创业者,我们要做引领者,就意味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要有对自主研发创新极致的追求。”他说。

  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敢为人先,已经成为浙大创业者的一种集体气质。

  “他们喜欢钻研技术,但是更重视应用场景,他们执着理想但不固执,他们稳健但敢于冒险,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执行力。”浙大经济学院校友、华旦天使投资董事总经理张洁这样评价浙大系创业者。

  在浙大系创业圈,很多人都会提起浙大计算机学院校友、每日互动董事长方毅。他在1999年保送进入浙大竺可桢学院混合班,并在大二期间进入竺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并担任班长,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读研期间他组建创业团队,开始了连续创业之路。

  “浙大务实的文化,将技术突破和商业价值挖掘很好地串联起来,我们能够耐心沉淀自己,同时也有‘孤注一掷’冒险的勇气。”方毅说。

  段永平曾在采访中这样说:“不急于抢占先机有时也是实力的体现,这意味着你有足够的技术自信,能够做到后来居上。”

  浙江大学中文系校友吕建明在毕业后曾投身地产多年,最后坚定地选择了医疗赛道,“好的商业模式更像是一个俄罗斯套娃,最底层需要那种稳定现金流的业务”。

  在他看来,许多浙大系创业者愿意放弃短期利益,有一股长期主义的韧劲。“当你拉长视野,会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知,要有耐心一直坚持做对的事。”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校友章靖忠也对这种韧劲颇有体会。他掌舵的天册律师事务所与本土企业共生共长,帮助了包括浙大系在内的许多浙企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他看来,浙大倡导的长期价值观,让学子不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客户,还有耐心陪伴客户共同成长。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科技创业中心的统计显示,2017年,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创始人、实控人级别的浙大校友有124人,共108家上市公司。根据2025年最新统计,这个数字是366人,共327家上市公司,9年时间人数增长1.95倍,上市公司数量增加2.1倍。

  《浙大校友经济蓝皮书》显示,截至2025年4月,浙大校友管理或控制327家上市公司、33家独角兽企业、337家未来独角兽企业、超过1200家种子独角兽企业,覆盖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

  2.
  何以浙大?求是、创新


  对于浙大,历史学家李约瑟曾赞美它是“东方剑桥”,《经济学人》杂志称其为“东方斯坦福”。当浙大系企业出圈出彩,人们不免好奇:何以浙大?

  “浙大从来不仅仅是传授技艺的道场,更重要的是塑造道德人格的学府。”今年夏季毕业典礼上,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鼓励浙大毕业生,要坚守“求是创新的精神不变”,坚守“启真厚德的信念不变。”

  在不少浙大人看来,“求是”的分量甚至更甚于“创新”。用段永平的话说:“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发现做错就要立刻改”。

  这份对“求是”的追求至终如一。从“嫦娥”系列星载光学镜头,到中国首台“太空显微实验仪”,永新光学长期追求极致的产品与技术。1982届浙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永新光学总经理毛磊说,只有专注于自己的事业领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将“一米宽”领域掘至“百米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浙大的价值内核,更是对“真”的渴求。

  在梁文锋看来,DeepSeek项目从经济角度来看是不划算的,但他觉得,不是所有人都能疯狂一辈子,“在年轻的那些年,可以完全没有功利目的,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很有意义”。本硕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梁文锋,15年前在硕士论文致谢中写道:“导师领我进入机器视觉的大门,为我准备学习计划,对我进行科研训练。”

  翻阅梁文锋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看到《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课程,是浙大当时的专业选修课。“让‘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浙大竺可桢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葛坚这样概括浙大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需要什么,浙大就做什么。

  1999年,浙大在国内率先创办“创新创业强化班”(ITP)。该班作为辅修专业,从全校各专业招收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潜质的优秀学生,强化培养。

  浙大ITP创始人、浙大管理学院原院长吴晓波仍记得当年创立ITP的缘由:“那年我在美国访学,目睹了斯坦福和硅谷在创新创业中发挥的作用,触动很大。回国后,立刻给时任校领导写了封长信。”

  在浙大,创新创业思想发端于课堂、成长于实践,学校设置了包含通识、专业、交叉和辅修等体系完整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为超过80%本科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研究。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的机器人创业之旅,就源于在本科期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竞赛。比赛锻造了他和团队自主钻研的能力,让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提升。如今,浙江大学已开设100余门创新创业课程,培养了1200余名学生,孵化出至少5家上市企业及20余家独角兽。

  一切的创业创新故事,离不开时与势。扎根浙江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浙大与浙江的民营经济一同拔节生长。

  广脉科技董事长赵国民是浙大经管MBA首届毕业生,他在48岁决定在杭州创业,“创业的时候就规划好了,十年后公司一定要上市”。2012年创立的广脉科技不负众望,2021年登陆北交所,今年将拥有自己的新总部大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吕建明认为,浙江民营经济发达,资本和制造业产业基础雄厚,加上浙江人本身就有很强的创业基因,给浙大系创业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支持。

  谈及浙江的营商环境,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轶清这样评价:“政府在管理上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必要时及时补位,这样政府和市场就形成了合力。”

  “六小龙”所在的杭州,无疑是浙江优良营商环境的“代言城市”。据杭州市科技局的报告,杭州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0家,入驻企业2.7万家。数据显示,杭州已连续5年每年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超过35万人,连续14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3.
  潮涌未来:全链条生态赋能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南大门,红墙白柱,坐落在一片绿茵之上,它由浙大深圳校友会众筹捐建。如今,这座校门不仅连接学校内外,更是一座象征着学校精神的标志性建筑。

  庞大的校友圈是支撑浙大系“创业雨林”的“隐藏根系”。坐拥140余个地方校友组织,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堪称全国最富有的校友基金会之一。据《浙大校友经济蓝皮书》统计,仅排名靠前的12家浙大系投资机构,累计投资浙大项目就超过430个,累计投资金额超120亿元。

  李伟的趣链科技经常被人打趣为“校办工厂”——公司员工一度有90%以上都来自浙大。“校友间相互投资,相互支持在浙大是常态,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促进了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他说。

  正冲刺港交所IPO的仙工智能,三位创始人是浙大同窗,曾代表浙大两夺RoboCup世界冠军。不久前,思看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身后同样站着三位浙大校友。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SaaS准独角兽盘兴数智,专注于模拟与数模混合芯片的杰华特等冲刺IPO的公司,均由浙大学子掌舵。浙大系军团正在用硬实力收获资本市场的青睐。

  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需要全链条的赋能生态。

  从浙大玉泉校区西门步行十多分钟,三幢半围合式拼接建筑掩映在葱郁林木间,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的仿生腿足机器人创新工坊等12个浙大教师团队领衔的创新工坊栖居于此。这个由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联合打造的新型创新创业综合体——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可提供“技术研发—创意验证—企业孵化”的全流程服务。

  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区内,回车科技CEO易昊翔和他的团队正在四楼百来平方米的办公间忙碌着。不久前的海外展览上,回车科技最新研发的AI眼镜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王玲玲介绍,该园区运营的核心在于“教科人一体”模式,实现对科创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支持。作为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浙大总部园累计营收超1500亿元,贡献税收超25亿元,已形成从初创项目、专精特新企业到上市公司、国央企的引育服务体系。

  “创业,就是面对死亡。”在浙大系企业家光环之外,创业者们清醒地意识到,站在聚光灯下的永远是成功者。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应抱有足够的客观理性和谦卑敬畏。

  “不能只着眼于科技创新的结果,需看到背后多方协同的力量。”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斌认为,“政府政策的指引与扶持、基础研究的突破与应用、细分场景的深耕与洞察、多方资源的配合、商业模式创新的助力等要素的高效协同,将是中国硬科技企业未来的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关键。”

  杨轶清也提醒,尽管在话题热度上,杭州“六小龙”已站在舞台中央,但真正挑起经济大梁的还是传统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以‘六小龙’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六小龙’和传统产业之间的深度连接和有机融合,正是未来浙江经济的最大优势。”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浙江正扭住关键、加力攻坚。5月23日,在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浙江省委书记王浩表示,持续推动“两新”深度融合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强化企业高校平台人才紧密联动,加强“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健全协同攻关、联合创新机制,更好推动创新成果源头供给和应用转化。

  穿越逆境,抵达繁星,这是科创时代所有中国创业者共同的信条。弄潮儿向涛头立,浙大系及浙江的创业者,以稳扎稳打的务实、永不言败的坚韧、勇立潮头的进取,向着时代浪潮的方向奔涌前进。


  作者:吴正懿 罗茂林 杨烨
转自:上海证券报

高级战友

Rank: 4

894

积分

0

贡献

50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长,快速阅览一下,是篇好文章。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3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浙江出人才,浙大出人才,创业风气尤盛,和上海的打工文化、国企文化、外企文化,完全不同。除了京沪两个直辖市,浙江人均收入第一,创业文化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原因,与之相应,江苏国企文化较重,几十年下来,始终不如浙江。政商学三大领域,浙江在全国各省都是翘楚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3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3: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从地理上出自江苏,但受浙江影响更大,部分原因在于宁波帮在上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浙江人在上海总体比江苏人发展更好,最多的时候,上海党、政、人大、政协四个一把手都出自浙江(包括籍贯浙江、出生于上海的),空前,甚至可能绝后

版主

Rank: 8Rank: 8

2949

积分

1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5: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实园 发表于 2025-7-3 13:38
文章很长,快速阅览一下,是篇好文章。

前两天央视专门拍了关于杭州创新创业的新闻报道节目,刚好看了一点,包括巨大的电商直播创新平台、断肢(腿与手)AI辅助、人形机器人、AI眼睛等,让人大开眼界!让主持人小尼、张舒越等盛赞不已!
加上日新月异的杭州城貌,让我感慨这还是以前那个美丽的西湖、破烂的杭州吗?!

初出江湖

Rank: 2

6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持谦虚谨慎

高级战友

Rank: 4

64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萧十一郎 于 2025-7-4 13:12 编辑
DFL 发表于 2025-7-3 13:46
上海从地理上出自江苏,但受浙江影响更大,部分原因在于宁波帮在上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浙江人在上海总体比 ...

你的感觉有误,除了金融和做生意的老板,这也是和浙江本身的无奈导致的产业特色和性格特点有关而形成的,其他都是江苏对上海影响更大,别的不说,就说上海的高教大部分是江苏人参办的,浙江人可没这个觉悟和好心,他们只关注自己本省的学校,推脱自己本省的学校都没钱没人力办的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3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7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十一郎 发表于 2025-7-4 13:08
你的感觉有误,除了金融和做生意的老板,这也是和浙江本身的无奈导致的产业特色和性格特点有关而形成的, ...

除了政届浙江籍或祖籍遥遥领先,建国后历任复旦校长:
陈望道,浙江金华,任校长25年
苏步青,浙江温州
谢希德,福建泉州
华中一,江苏无锡
杨福家,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镇海
王生洪,江苏通州
杨玉良,浙江海盐
许宁生,广东普宁
金   力,生于上海,籍贯浙江上虞

高级战友

Rank: 4

64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DFL 发表于 2025-7-4 13:48
除了政届浙江籍或祖籍遥遥领先,建国后历任复旦校长:
陈望道,浙江金华,任校长25年
苏步青,浙江温州

得了吧,建国后的校长对学校有啥用,整个复旦就是马相伯,张謇这些江苏人办起来的,还有交大,东华等等,民国时期私立学校当校长对学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何况是这种创始校长

高级战友

Rank: 4

64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DFL 发表于 2025-7-4 13:48
除了政届浙江籍或祖籍遥遥领先,建国后历任复旦校长:
陈望道,浙江金华,任校长25年
苏步青,浙江温州

正街也不能说浙江籍遥遥邻先啊,上海正街基本盘的两个大佬会计和水工都不是浙江人,你光数他们的小弟有多少?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3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7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十一郎 发表于 2025-7-4 13:08
你的感觉有误,除了金融和做生意的老板,这也是和浙江本身的无奈导致的产业特色和性格特点有关而形成的, ...

江苏高教领域最无语的是折腾高考,在二十多年前,清北在江苏录取人数仅次于北京,竞赛也很突出,复旦在江浙沪试点自主选拔招生。高考改来改去,一塌糊涂,几年前省委书记说找清华校长求扩招,也只增加了三两个名额,书记觉得丢人现眼。好在最终拨乱反正了,但从清北录取到学科竞赛,方方面面早被浙江超越,复旦交大招生试点也只有上海浙江,江苏被踢出去。

从宋朝到明朝清朝的科举考试,到民国以及建国、改革开放后,江苏从来第一(除了北宋时河南第一),从没像现在这么丢人。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3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6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FL 于 2025-7-4 15:24 编辑
萧十一郎 发表于 2025-7-4 13:53
正街也不能说浙江籍遥遥邻先啊,上海正街基本盘的两个大佬会计和水工都不是浙江人,你光数他们的小弟有多 ...


改开后上海历任书记,清华系的崛起70%归功于上海这个龙兴之地

芮杏文,江苏涟水
江,江苏扬州
镕基,湖南长沙,清华
邦国,安徽肥东,清华
菊,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嘉善,清华
良宇,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
习,生于北京,籍贯陕西富平,清华
俞,浙江绍兴
韩,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慈溪
强,浙江温州瑞安
吉宁,吉林梨树,清华

高级战友

Rank: 4

894

积分

0

贡献

500

奖励
发表于 6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FL 发表于 2025-7-3 13:44
赞,浙江出人才,浙大出人才,创业风气尤盛,和上海的打工文化、国企文化、外企文化,完全不同。除了京沪两 ...

大D写得真好。但我一直奇怪,浙江人均GDP被江苏吊打多年了。江苏城市建设也更好一些。最近的苏超特别成功!

新手上路

Rank: 1

4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远不及浙江富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7-4 21:09 , Processed in 0.06232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