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
发表于 2025-2-1 10:58:44
xysy666 发表于 2025-2-1 10:51
任斌还在努力,可能 今年参选院士,就是拿奖晚了,年龄不占优势了
化学几个70后都是报奖太晚,80后除了hx,其他人都没报过奖,太不积极了。那几个苗子,换个学校奖项早就申报好几轮了。
zgjyb
发表于 2025-2-1 11:05:40
古浪 发表于 2025-2-1 10:58
化学几个70后都是报奖太晚,80后除了hx,其他人都没报过奖,太不积极了。那几个苗子,换个学校奖项早就申 ...
wy、hwj这种有大成果的早应该报奖了,省奖标准其实没那么高。可能以前省奖太不友好也有影响吧,这两年稍稍好点
古浪
发表于 2025-2-1 11:09:39
zgjyb 发表于 2025-2-1 11:05
wy、hwj这种有大成果的早应该报奖了,省奖标准其实没那么高。可能以前省奖太不友好也有影响吧,这两年稍稍 ...
wy到现在都没报过省奖,不知道说点啥好,早些年报省奖,说不定现在自二已经到手了。看尤校分管科技,能不能把全员早报奖、人人争先报奖的良好风气给建立起来。
zgjyb
发表于 2025-2-7 12:13:36
2月5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mRNA RSV疫苗的临床前研究成果,疫苗测试旨在为儿童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提供针对性的保护。
去年11月Nature Communications也发表了夏宁邵教授团队另外一款预防性产品RSV单抗的临床前研究成果,研究显示:与使用palivizumab(帕利珠单抗,1998年在美获批)的小鼠前体相比,该候选单抗产品的中和功效提高了约20倍,与nirsevimab(尼塞韦单抗,2023年国内获批)相比,中和功效提高了约3倍。
2013年时,夏宁邵教授团队就参与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的RSV特异性抗体研究项目(共同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ce),研究不止促进了国外RSV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发进程,可能也同时给了厦门大学自主研发和改进RSV疫苗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的契机。
zgjyb
发表于 2025-2-10 12:05:25
厦门市竞逐“低空蓝海”
2025-2-9
日前,由厦门腾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腾希航空”)研发的“Dragonfly-Ev200”50%缩比eVTOL验证机试飞成功。这款机型是针对未来城市空中交通场景研制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用以满足城市内、城际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可将2小时的车程缩短至20分钟左右。
成立于2022年的腾希航空是福建省首家研发制造eVTOL的高科技企业。“我们从成立之初就进军eVTOL领域,核心团队来自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无人机实验室,深耕相关研究领域10余年。做到全尺寸,光生产成本就需要五六千万元。”腾希航空副总经理杨江波介绍,近日试飞成功的50%缩比eVTOL验证机,具有内嵌的升力风扇和倾转涵道设计,既提高了飞机续航能力,又能让飞行更安全舒适,公司计划在今年制造出全尺寸的样机,并逐步向民航局申请适航取证工作。
由于低空飞行对电池的综合性能要求较高,因此,eVTOL的规模化生产应用,让市场对锂电子电解液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厦门移动是厦门低空安全技术创新联合体(下称‘联合体’)的一员,这个团队因鼓浪屿无人机医疗运输场景而组建,并不断成熟。”联合体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该联合体由厦门城市大脑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牵头,成员包括中航科创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旨在以鼓浪屿无人机医疗运输场景为牵引,探索具有厦门特色的低空经济模式。
产学研融合方面,1月4日,厦门路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组建“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将聚焦低空产业动态研究、智能交通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多个关键领域,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系列低空经济关键平台体系,拓展低空经济创新应用。
此外,助力低空经济“高飞”,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是关键。厦门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吴了泥认为,“厦门发展低空经济一方面可以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建立海上低空经济试验区,充分发挥海上配送优势,拓展从物流到载人的新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应用好厦门作为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的优势,建立专业的飞机运维公司,发力飞行服务赛道”。
2024年11月12日,厦门腾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腾希航空)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大放异彩,展出的两款明星产品——“倾转涵道eVTOL”Dragonfly-EV2000和“空中三蹦子”TX-G500无人自转旋翼机,吸引了众多目光。
xiaoqiqizi
发表于 2025-2-11 11:22:28
zgjyb 发表于 2025-2-10 12:05
厦门市竞逐“低空蓝海”
2025-2-9
航空如果能搞一个全重就好了,低空经济领域的
zgjyb
发表于 2025-2-12 17:01:33
2025年“政企校”恳谈暨驻厦央企新春年会隆重召开
开春伊始,万象更新!厦门央企协会在厦门市发改委和厦门大学的共同指导下,于2月10日下午在轮值会长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隆重召开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凝聚共识启新程,戮力奋进谱新篇——2025年“政企校”恳谈暨驻厦央企新春年会。
纪荣嵘教授从学校概况、科研基本情况、优势学科领域三个方面介绍了厦门大学在科研、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能源材料、半导体、空天科技、人工智能、海洋科学和生物医药等领域表现突出。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上市的全链条覆盖,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能够得到驻厦央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发展。
在交流互动中,厦门绿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文贵、中船厦门材料院副院长谢晓君、厦门艾思欧标准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颖、厦门华润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杰、厦门市政宝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佘文国、北京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福建公司负责人)刘晓彦、中交一公局厦门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陈瑶、中建一局集团东南建设有限公司市场营销副总经理李明磊等代表发言交流,分别针对自己集团、总部在新的一年的业务布局等情况做介绍,对在厦门正在落地的项目进展做汇报,简要讲述与厦大“产学研”方面的需求,也对公司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诉求。
zgjyb
发表于 2025-2-12 17:03:48
xiaoqiqizi 发表于 2025-2-11 11:22
航空如果能搞一个全重就好了,低空经济领域的
新学科与产业领域,全重不太可能。能力建设比名头更迫切,空天深海大科学装置尽快落地就好
zgjyb
发表于 2025-2-12 17:46:16
本帖最后由 zgjyb 于 2025-2-12 17:48 编辑
厦大管院24年博士生88%入职高校
2024年学院共有博士毕业生43名,其中38名入职高校,占88%,另有5名入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
在赴高校工作的博士毕业生中,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有23名,占全体博士毕业生的53%;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有12名,占全体博士毕业生的28%。
部分博士生及毕业去向:
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管理学院特任副教授
张**: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魏**: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苏**: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特任副研究员
田**: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助理教授
吕**: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兴农青年学者岗博士后
于**: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张**: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讲师
马**: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
林**:同济大学博士后
https://bbs.netbig.top/thread-66222-1-1.html
zgjyb
发表于 2025-2-12 17:48:17
鹭岛氢能:PEM制氢2024年“桂冠“
目前国内市场PEM电解槽企业已超50家。从公开可查的中标量和签订订单来看,2024年鹭岛氢能以2.1MW居首位,长春绿动、阳光氢能各自签单2MW,位居第二,派瑞氢能可查签单量为1.25MW,位居第四,氢器时代位居第五,氢盛能源以0.05MW之差居第六位。
2024年,鹭岛氢能开始了自己的市场化拓展之路:
2024年5月7日,鹭岛氢能100标方PEM电解槽已由国内领先的氢能装备提供商-国富氢能完成集成调试并发往新疆制氢加氢站点。
截至2024年5月,鹭岛氢能已累计获得电解槽各类订单突破20MW。
2024年下半年,鹭岛氢能连续中标了多家央企PEM电解槽订单。
2024年10月18日,鹭岛氢能中标了中海油MW级PEM电解槽加工项目。
2024年12月22日,鹭岛中标了嘉庚创新实验室5MW碱性-质子交换膜混联制氢系统项目MW级PEM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及配套系统。
2024年12月23日,鹭岛氢能进一步中标了中国能建20Nm3/h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试验装置应用示范项目制氢集成化撬装设备。
2024年12月,鹭岛氢能还中标了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https://bbs.netbig.top/thread-66909-1-1.html
xysy666
发表于 2025-2-12 21:12:02
氢能无论是方向还是实力都可以搞一个全重
古浪
发表于 2025-2-12 21:20:50
xiaoqiqizi 发表于 2025-2-11 11:22
航空如果能搞一个全重就好了,低空经济领域的
国防科工航空发动机创新中心如果转设成全重,那就有机会共建。低空经济肯定不可能,有也是北航、南航、西工大这些航空强校拿走。
zgjyb
发表于 2025-2-12 21:29:42
xysy666 发表于 2025-2-12 21:12
氢能无论是方向还是实力都可以搞一个全重
嗯,很期待氢能国家级平台的突破
xysy666
发表于 6 天前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董事会2025年第1次会议决议公告。同意聘任何晓群为公司副总经理,任期与本届董事会任期一致。本议案已经公司董事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审议通过。 何晓群,女,51 岁,毕业于厦门大学,拥有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和清华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拥有经济师职称。
xysy666
发表于 6 天前
2月14日,江西省委组织部发布一则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其中:朱彦,女,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现任江西日报社副总编辑,拟任设区市委常委。公开资料显示,朱彦,汉族,江西兴国人,高级记者,1998年至2000年在厦门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学习,获法学硕士
zgjyb
发表于 6 天前
中国电子院承接嘉庚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项目
2025-02-13
近日,中国电子院承接嘉庚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项目。
该项目由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和火炬集团联合推动,中国电子院主导设计,选址厦门科学城核心区(翔安南部片区)。项目一期占地60亩,计划于2027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建成后将实现福建省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填补我国在智慧储能领域专用科研基础设施的空白。
中国电子院进一步深化内部专业协同,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刘书兴工作室、振动技术研究中心与建研院共同参与,为业主提供了一份完整、专业的项目设计成果。中国电子院将持续以创新推动嘉庚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顺利实施,打造行业标杆,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造深远影响。
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工程技术的开创者,CEEDI以设计为龙头,聚焦电子信息产业和智慧城市等领域,拥有电子工程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优势,拥有先进电子制造行业领先的工程建设、数字孪生技术、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及智慧城市领域智能化建筑设计、建设、运维能力,可提供前期咨询、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工程承包、项目管理、检验检测、运营维护等工程技术服务,以及数字化孪生工厂设计、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运维及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zgjyb
发表于 6 天前
2月12日,元宵佳节,教育部专家组一行7人莅临厦门大学,对翔安校区集成电路研发大楼A栋、B栋,学科交叉平台大楼,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学生宿舍修缮工程等多个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全面评审。本次评审会议在颂恩楼215会议室举行,开启了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篇章。
zgjyb
发表于 6 天前
招商局创投3亿资金注入,华商能源氢能业务升级
在能源与投资领域,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华商能源(00206)与招商局创投(香港)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认购协议,3.24 亿港元资金注入,为绿色能源,尤其是氢能领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华商能源长期深耕能源领域,近年来将氢能业务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华商能源与嘉庚创新实验室的合作成果显著。嘉庚创新实验室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依托厦门大学化学等优势学科,在制氢技术与装备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
双方致力于大标方、高电流密度的制氢装备的研发与批量生产,通过创新电极、隔膜材料,优化电解槽结构,提高能量转换效率,逐步形成了电解水制氢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商业模式。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成果不断涌现。2023 年 4 月,在厦门大学举行的 “厦门科学城嘉庚实验室创新论坛” 上,华商厦庚自主研制的 1000 标方碱性制氢装备正式发布。该产品突破传统设计,采用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效三维纳米结构电极、新电堆结构,解决了流场温度场问题,能耗相较于传统电解槽降低了 10%,不仅适应可再生能源直接制氢,还大幅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此外,嘉庚创新实验室在制氢技术上取得多项关键突破。碱性电解水制氢项目电堆数据提前达到欧美发达国家公布的 2026 年行业技术目标;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项目实现关键材料自给自足,性能指标具备国际竞争力;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水制氢项目掌握了材料到系统的全产业链技术。在碱性和 PEM 电解水制氢领域,都研制出兆瓦级高性能工业制氢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双方共建的多功能电解水制氢装备漳州测试基地(12MW),是目前国内功率最大的电解水制氢测试基地之一。该测试基地的建成,使得电解水制氢装备的大规模验证成为可能,完善了制氢行业标准及产品验证机制,满足了行业发展所需。
zgjyb
发表于 6 天前
厦门晞和科技有限公司由福建省级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孵化。是一家致力于大健康、新能源、环保、节能等领域高端材料和设备研发与应用的创新科技公司。在坚实的科研后盾力量支持下,当前石墨烯发热管理技术研发工作已实现丰富的产业化成果落地,旗下拥有全资子公司福建晞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科研团队从市场需求出发,推进原料、材料、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目前已开发高导电石墨烯浆料、高导电石墨烯复合膜、智能发热膜、高温发热膜、远红外面料、理疗/热疗贴片、地暖、取暖器、健康理疗等系列产品,广泛适用于健康个护、医疗、工业等行业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石墨烯远红外能量方、腰靠、护颈、护腰、桑拿房等大健康理疗产品,投入市场后收获大量正向反馈。公司已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市中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联合开展石墨烯应用于中医理疗、术后康复、儿童视力恢复等方向的临床试验。
晞和科技还将继续深化石墨烯在医疗健康板块的应用研究,积极与多方医疗资源合作,开展临床试验,力争让石墨烯材料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有更大的突破,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活。
xiaoqiqizi
发表于 3 天前
厦门大学引领厦门市低空经济建设
2024年12月18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公告,厦门大学中标“厦门市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研究项目”。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作为厦门市低空经济规划专班的主要成员,深度参与了《厦门市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建设工作,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
围绕构建厦门低空经济平台支撑体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自动化系系主任、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负责人洪文兴教授提出“1+M+N的低空经济发展架构”,即1个低空飞行管控服务(数据)中心、以及M个基础设施运营方和N个场景运营方。在合理布局低空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其中就包括打造厦金低空领域“同城生活圈”。
“四链”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规划方面,洪教授强调构建“四链”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完善创新型人才梯队,依托厦门科学城等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构建全空间无人体系,稳步推进厦门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厦门大学牵头编制的《规划》工作,是其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全方位的布局和努力,厦门大学有望在厦门市低空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zgjyb
发表于 前天 18:05
嘉庚创新实验室牵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共建“智慧能源联合创新实验室”
2025年02月21日
2月19日下午,嘉庚创新实验室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共建“智慧能源联合创新实验室”(下称“联合创新实验室”)签约仪式在厦门大学举行。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总裁李俊风,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嘉庚创新实验室名誉主任田中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晓燕等出席仪式。
张宗益围绕学习贯彻******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介绍了厦大发挥科研、人才、学科等优势,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成效,并回顾了校企长期友好的合作历史。他表示,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是双方深化拓展合作内容、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实际行动,也是良好合作关系和深厚情谊的延续和升华。希望华为、嘉庚创新实验室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聚焦智慧能源技术创新、AI for Science基础设施以及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精诚合作,携手把联合创新实验室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的基地和校企合作的典范,力争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推动产业化应用,为区域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储能聚力,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俊风介绍了华为公司在ICT技术创新、产教融合、全球化战略等有关情况。他表示,华为将进一步发挥在ICT技术领域的优势,积极参与嘉庚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有力支撑产业创新发展。期待双方以本次签约为契机,着力打造智慧实验室样板点,逐步推进传统材料研发模式数智化变革,持续探索新能源材料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共同推动科研创新高水平、智能化升级。
郑南峰介绍了嘉庚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历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等方面情况。他表示,联合创新实验室将充分融合华为在人工智能、智慧园区、智慧能源等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嘉庚创新实验室在新能源新材料研发的前沿优势,共同构建一个国家领先的创新合作平台。期待双方深入探索智慧园区建设的国产化路径,推动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高效衔接,“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为地方乃至全国的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行业和未来产业化注入强劲动力,为国家智慧能源领域实现自主发展贡献力量。
座谈会随后举行。双方围绕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建规划、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及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智慧能源联合创新实验室将以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致力于建设储能领域的首个大型AI for Science科研基础设施,在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智慧实验室系统开发、智慧园区示范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支撑能源领域的“料材器用”全链条创新,打造全国一流的智慧实验室样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