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研发与市场同频共振——厦门大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纪实
( N4 e$ ~# h" r$ t$ S& j! j- @《科技日报》2025年5月7日 符晓波( z0 Q P- y2 {
7 z2 k# x, Q! M$ ?, q! ^: T
! B }* s& r @/ q/ s" D* [: a0 j“凭借创新机制的支撑,我们实现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5月6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洪文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 U! ^; y! ~! h% d0 L" V8 X
6 u0 N# |4 i) I8 w0 H从事单分子电子学研究的洪文晶团队,以“完成人作价投资”模式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了派瑞未来(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并孵化出8家子公司,业务覆盖科学仪器、智能装备等多个前沿领域。目前,部分子公司已成功入选高新技术企业,有的还完成了天使轮融资。8 W* ]; s. c/ ?, a$ z& q! j0 y' h
% m1 ^: h5 b! d8 l r0 S+ C
2021年以来,厦门大学加大改革力度,重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校市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着力破解高校科研人员“不敢转”“不能转”“不会转”难题,推动科研人员从“能做”走向“能产”,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大动力。+ L: p3 w6 l$ C9 @9 T
) s, P6 ~% A9 Y2 Q2 y
政策松绑“放水养鱼”
4 _8 M, u9 Q N ]
! v) A+ i# \& ~2 q, i) M“2021年之前,我们每年新增专利近千件,累计存量专利超过4.5万项,但整体专利转化率却不足10%。”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转化办公室主任张典慧说。+ R! b6 I m# M5 ~- ?
9 T9 t3 C! O. e. r4 r) q% F谈及成果转化曾经的困境,洪文晶坦言:“我们对产业化的实际需求和市场运作的了解很有限。工艺放大、成本核算和供应链匹配等环节面临诸多难题,让人望而却步。”
" F8 o% r2 K- `3 w& U' o; ^ w, ] I6 d9 O" R1 g3 c
张典慧补充说:“成果转化过程存在不确定性,估值过低或者转化失败,都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让大家不敢轻易尝试。” h- W' z3 v& i2 i; R
% O3 G& T5 C(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如关联交易界定、交易定价流程、行政人员审核免责机制等,均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0 Z$ B6 _4 z# C4 V' b
- b( ]% U v6 ]' ?' c为破解“不敢转”的难题,厦门大学先后召开12次专题讨论会,于2021年发布了《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包含7章56条措施及6个实施细则附件,设计了详尽的分级分类管理方案。! ~1 M5 T$ h, {' G. Z
, u; F. Q$ I9 m) C8 N3 _
“我们在成果所有权、自主处置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参与办法制定的张典慧说,这一办法“抓大放小、放水养鱼”,从制度上解放了科研人员的思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V- W& _4 G% ]
) y. e9 s" I. x h5 |
2021年至2023年,厦门大学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类项目数量从35项增长到72项,合同金额从2870万元增长到2.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提升。/ a- j: ~. D# K4 I
% h6 Z" O3 O e r8 z4 B& P C
职能整合拆除“高墙”" _% o5 ~) X/ ^9 B5 `6 v
: y% J/ a- _- a- `: [制度解开了科研人员心结,“放管服”改革,则进一步让他们放开手脚。0 h% \. J8 W" @+ m, {& ^! |+ [
0 Q1 q/ z1 S. [' K) Z7 I# f: w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同多个行政部门沟通协调。然而,成果界定、评估以及制定具体转化方案等工作,并非科研人员所擅长,往往会耗费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 P' Y7 |$ x ^8 d
" H9 _* m; G$ h" W( x. n# m& U
为解决这些问题,厦门大学联合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在2022年共同成立了一个混合型新型研发机构——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以市场化手段,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张表、一门式”的全流程管家服务。& q, I! B2 a. M) L
' g. i% X( F/ m4 g
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常务副主任沈小平介绍,研究院整合了学校资产公司、转移转化中心、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四个机构的职能,组建了一支由校内外人员混编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这样,既能为高校团队技术研发与实验提供支撑,又能为师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及校企合作项目对接,还形成了全链条促进转化的运行机制。' {$ n4 b7 T9 n( _ w6 _! t0 l
( x1 r! x; B) ^. n- x- P如今,在厦门大学,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业务,仅由一个部门全程对接。科研人员只需提出需求,就有专人对转化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定价、合作对象、关联交易等要素均通过“一张表”来体现,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9 G1 E. c9 F( Y h; t8 `
: W! b( g9 `: n“此前四个机构各自运行,不仅要配置大量人员,还需投入高额经费。而研究院作为独立实体,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自负盈亏,主动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沈小平说,这种模式使研究院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的需求,加速学校科技成果与市场的精准对接。' C# a8 b; D5 {5 T/ k
) ]8 h" d$ M; d. ?
4 t3 Q# m ~. _. T0 p; |5 m三大平台对接产业; [ z' N# q: D5 b" c3 \7 x
) ~, Q, E% S# S3 [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多依赖传统技术转让与许可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操作便捷、风险可控,但难以实现长远发展。0 f& f$ a3 v' Z5 _: X
4 }. v9 n& f9 q. V# Q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产出的过程,不能只看眼前收益。”张典慧认为,高校在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学科方向、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等因素,尤其是对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新兴产业,科研团队应主动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8 F7 j3 w8 M# E% N
5 G; w" s7 x7 l& v. m为达成这一目标,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搭建了技术库、企业库与资本库三大平台,引导成果产出较多的课题组和实验室,以作价入股的方式,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c+ A- ^9 R4 E
- z7 v G% V6 S; }* N8 l& |福建小知大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民洪分享了一个成功案例:多年来,该公司一直通过购买技术的方式,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吴清强教授团队合作。在一次对“企业需求库”摸底调研后,技术经理人成功撮合双方共同成立了“计算艺术联合实验室”,协同攻关美育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这一合作不仅系统性解决了产品迭代的技术难题,还助力公司实现营收突破1亿元。
, s9 k7 ~# G! i! H- K$ R# \+ S( K$ O" _7 B
“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与企业深度绑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张典慧说,“这种模式既符合培育、转化、升级的创新规律,又避免了短视交易对技术潜力的低估,更有利于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市场推广。”7 a1 M$ S7 h" t+ p1 k
. y: w6 B( j" I截至目前,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已推动建立24个校企研发平台,转移转化了74项知识产权,带动成立了70家产学研融合的科技成果创新企业。) y8 b' R1 _* R, N' x8 y
. Q% T1 v$ f2 ~, Q# ^ u6 Q!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显著提升,不仅体现在项目数量与合同金额的跨越式增长,更折射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使命担当。
- ?+ _& C( X' J- U7 S+ w }3 m2 f
5 V8 R- S& o5 L* U! d! ~7 ~据最新统计,厦门大学2024年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类项目数量达100项,合同金额总计5792.21万元。其中,项目数量较上一年度增长39%,较2021年增长186%。
2 E6 X' T- r+ `. L' U/ f! L
6 Y2 f8 c2 X# r, C, D; R1 a8 `沈小平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探索建设校企、校地联合创新平台,紧密对接当地科研机构和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 T6 H; @' v. f9 ?( m
1 `* A- ], X s" T( z
7 g0 i5 M( {' U; m) y"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