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7|回复: 1

《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厦门大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纪实

[复制链接]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8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7 1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研发与市场同频共振——厦门大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纪实
/ B3 H5 ^4 ]6 G. p! Y
《科技日报》2025年5月7日  符晓波
- k3 o5 o; L$ e
0 M- W3 V/ ]! g8 N2 Z$ J& O) {4 ]% V, N* D* K- _( W
“凭借创新机制的支撑,我们实现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5月6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洪文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5 W7 _: N9 s5 ~: O" e( `0 B  q* N2 J( ]( v9 w+ _0 N
从事单分子电子学研究的洪文晶团队,以“完成人作价投资”模式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了派瑞未来(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并孵化出8家子公司,业务覆盖科学仪器、智能装备等多个前沿领域。目前,部分子公司已成功入选高新技术企业,有的还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9 [  s+ i6 `+ [# g5 y4 i2 O; t( n- A% r2 C% b. S) |# d+ k8 h4 B
2021年以来,厦门大学加大改革力度,重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校市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着力破解高校科研人员“不敢转”“不能转”“不会转”难题,推动科研人员从“能做”走向“能产”,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大动力。
, j9 F+ [1 w7 ^$ `
- u- A0 B* f: T7 I. f0 o% ]- {政策松绑“放水养鱼”  N! z& r0 g- U4 y+ c
. R/ o8 I0 u. X! U8 ?
“2021年之前,我们每年新增专利近千件,累计存量专利超过4.5万项,但整体专利转化率却不足10%。”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转化办公室主任张典慧说。
* r, z. `7 o% r/ Y& T, O1 |9 y! z+ h' c
谈及成果转化曾经的困境,洪文晶坦言:“我们对产业化的实际需求和市场运作的了解很有限。工艺放大、成本核算和供应链匹配等环节面临诸多难题,让人望而却步。”
  G+ N; q$ n* A" W1 ]: {* S  |( g5 M5 H1 b& \# L/ R
张典慧补充说:“成果转化过程存在不确定性,估值过低或者转化失败,都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让大家不敢轻易尝试。”
5 b  F# `0 O: c
( r3 N, P1 P$ O* J: a' U此外,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如关联交易界定、交易定价流程、行政人员审核免责机制等,均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i* s) }# r& W; G3 P% k

" j+ B: ~9 p, H  Z4 Z3 d为破解“不敢转”的难题,厦门大学先后召开12次专题讨论会,于2021年发布了《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包含7章56条措施及6个实施细则附件,设计了详尽的分级分类管理方案。0 d$ {% \. S4 {# s: N/ P

# d  }( ^7 E. P( L“我们在成果所有权、自主处置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参与办法制定的张典慧说,这一办法“抓大放小、放水养鱼”,从制度上解放了科研人员的思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8 o) [0 Z+ R) b0 {1 S+ @0 C/ d4 D7 k" x% ~9 K3 t; Q
2021年至2023年,厦门大学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类项目数量从35项增长到72项,合同金额从2870万元增长到2.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提升。  d, q, ?* H% V6 b& ~
/ Y# Y0 N" l; }& C' u8 F# x! Q
职能整合拆除“高墙”
$ }. E6 L+ J* a2 M1 h3 ?
- D8 ^* ], r/ a3 V1 y# n
制度解开了科研人员心结,“放管服”改革,则进一步让他们放开手脚。
6 T3 g- u& s/ W% V- A
7 [$ a$ @( f" K+ V! k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同多个行政部门沟通协调。然而,成果界定、评估以及制定具体转化方案等工作,并非科研人员所擅长,往往会耗费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
! R4 T1 M! O# D6 |; G
- m; A% d# L. f; l# ?4 m为解决这些问题,厦门大学联合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在2022年共同成立了一个混合型新型研发机构——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以市场化手段,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张表、一门式”的全流程管家服务。; ~5 c1 T/ j* N+ M
1 n3 O5 s# V1 B8 S
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常务副主任沈小平介绍,研究院整合了学校资产公司、转移转化中心、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四个机构的职能,组建了一支由校内外人员混编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这样,既能为高校团队技术研发与实验提供支撑,又能为师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及校企合作项目对接,还形成了全链条促进转化的运行机制。. X, \( b. y* M* t6 M4 w
: _& O  L$ H2 ?& b. }
如今,在厦门大学,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业务,仅由一个部门全程对接。科研人员只需提出需求,就有专人对转化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定价、合作对象、关联交易等要素均通过“一张表”来体现,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7 `! r3 ?" F5 w- q. f) D# U3 x

( Z& R$ X! O% y“此前四个机构各自运行,不仅要配置大量人员,还需投入高额经费。而研究院作为独立实体,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自负盈亏,主动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沈小平说,这种模式使研究院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的需求,加速学校科技成果与市场的精准对接。* M  b( B% v! R

& _$ M) f2 i9 D! t- g7 v' I, `! `# y/ o' h! w# |
三大平台对接产业
. {3 B9 r3 p! W; j- {/ j8 i
4 E2 ~$ C6 o, k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多依赖传统技术转让与许可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操作便捷、风险可控,但难以实现长远发展。
: N, ^8 L8 X! t- N3 m: [$ Y9 u8 W+ Y5 v5 K, H2 w5 i' T0 Q) B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产出的过程,不能只看眼前收益。”张典慧认为,高校在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学科方向、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等因素,尤其是对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新兴产业,科研团队应主动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 |* z1 P) }/ Q+ h. q4 @7 K- e% I: C4 j5 s7 E
为达成这一目标,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搭建了技术库、企业库与资本库三大平台,引导成果产出较多的课题组和实验室,以作价入股的方式,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7 X. h/ w5 W) Y$ [8 S
2 A" v4 B, S, P- ~5 s* B/ o福建小知大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民洪分享了一个成功案例:多年来,该公司一直通过购买技术的方式,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吴清强教授团队合作。在一次对“企业需求库”摸底调研后,技术经理人成功撮合双方共同成立了“计算艺术联合实验室”,协同攻关美育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这一合作不仅系统性解决了产品迭代的技术难题,还助力公司实现营收突破1亿元。
- x6 v8 g, \! Y# P* h+ |
8 S# H$ Y# H& z# R3 x3 a“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与企业深度绑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张典慧说,“这种模式既符合培育、转化、升级的创新规律,又避免了短视交易对技术潜力的低估,更有利于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市场推广。”& @! J* r8 o6 t' {- j8 H+ V

8 l) f5 c4 i* a7 ~- {8 v% F/ v截至目前,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已推动建立24个校企研发平台,转移转化了74项知识产权,带动成立了70家产学研融合的科技成果创新企业。; s) n- @9 e% t6 j2 x
' T5 i" \! R! y! q7 X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显著提升,不仅体现在项目数量与合同金额的跨越式增长,更折射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使命担当。' ?2 P. x, N& |! O6 ^

9 \* b' R1 G3 ]+ u) R据最新统计,厦门大学2024年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类项目数量达100项,合同金额总计5792.21万元。其中,项目数量较上一年度增长39%,较2021年增长186%。
+ c' I* t; v; H- U& o
% ?1 ^) k& ^0 O. }0 v  b沈小平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探索建设校企、校地联合创新平台,紧密对接当地科研机构和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
; w& i, o; R5 k& X0 G" P/ c* S, ^/ s5 E- \& f. q6 y9 d

7 z' t  G1 e/ r! d. L% n% q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8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9 10: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集群效应”
: Y$ {  ]. e$ r! w( ~. h  d; g3 U7 J) o6 Q  s$ t3 x4 _* [# Y, V$ Z
厦门大学的转化模式不仅关注单个项目成功,更注重培育创新生态:* D* Q; q6 m. @% \5 Q
校企联合平台:已建立24个校企研发中心,孵化70家科技企业,累计产值2.6亿元;
/ k7 z. x: F, R5 B环厦大科创圈: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整合周边产业园、孵化器和概念验证中心,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链条;
- s8 t8 F9 ?5 _/ s人才反哺机制:设立“成果转化型”职称序列,近三年20余名教师凭借转化业绩晋升教授或副教授,形成“创新-转化-晋升”正向循环. @1 J  c$ r: w0 @+ R

! Y7 I, [+ S( s! R7 Y+ y对比启示:8 W. ]6 I7 U" t! U; `& r+ v
与陕西“三项改革”相比,厦门模式更强调市场化运营(如研究院自负盈亏)和区域产业适配性,而陕西则侧重政策普惠(如职务成果单列管理)。两者共同点在于: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科研活力,通过专业化服务降低转化门槛。
6 ?8 ^: o6 V& r1 t& l1 X, j8 n' j, @  u. ~$ K- j/ H
未来展望:从“校地协同”到“国家战略”
& P. _& H0 B4 @2 ~6 a厦门大学计划进一步深化“市校共建”机制,探索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并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如半导体、新能源)布局专项转化计划。正如知名品牌学者杨晓东所言:“科技成果转化需以品牌建设为载体,通过高质量产品树立市场认知,而厦门大学已走在全国前列。”( B9 K9 I. C! \, ~
; i# e8 k1 w3 E. q8 l
结语  Z; W7 O' W& f! K3 l: o5 @% J
厦门大学的实践表明,科技成果转化绝非简单的“技术搬运”,而是需要制度、人才、平台、生态的四维重构。其经验为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以政策松绑释放活力,以专业服务降低门槛,以市场化机制链接供需,最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未来,随着更多“派瑞未来”的崛起,中国高校的成果转化将真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6 |: J, x/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8-13 07:27 , Processed in 0.02818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