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8|回复: 4

《人民日报》报道高校学子纪念抗战胜利:新时代青年谈弘扬伟大抗战精

[复制链接]

高级战友

Rank: 4

57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用奋斗与成就回应老兵们深埋心底的期盼

今年8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和101岁的抗战老兵刘茂盛一同重温了那段气壮山河的抗战历史。看见敌人的刺刀在刘茂盛手上留下的伤疤,我心中满是敬佩。我知道这道伤疤背后,是一代人用热血守护国家的担当。

我送给刘茂盛爷爷一个歼—15舰载机还原模型,向他讲述了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情况,告诉他我国的军备跻身世界前列。老人听着听着,眼眶便湿润了。那一刻我忽然懂得,对青年而言,弘扬抗战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用所学所长报效祖国。比如,我们在参与科研项目时,面对各种复杂情况,不应放弃,要多方求教、反复实验,努力攻克一个个技术难点。

青年学生应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脚踏实地,用奋斗与成就回应老兵们深埋心底的期盼,让他们亲眼见证当年为之浴血的国家,正以日益强盛的姿态立于世界之林。

高级战友

Rank: 4

57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让革命烈士再“回来”一次

2024年高考后的暑假,我看到一篇新闻报道——全国登记在册的抗战老兵人数持续减少。于是,我萌发了一个想法,去寻找抗战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尽己所能记录更多的抗战记忆。

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我遇到98岁的抗战老兵张明,他记得很多战友的名字,老人家对我说:“这些名字不能忘,他们牺牲时才20岁出头,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国家。”我心想,能不能让革命烈士再“回来”一次?

说干就干,我走访烈士家乡,搜集相关线索,再结合张明老人对战友模样的回忆,借助AI人脸重建技术,从零散的口述信息中一点点拼凑出烈士们的模样。“这是我的班长,这是我的排长,这是我们的机枪手,他们都回来了!”当张明老人第一次看到我制作的影像时,他瞬间认出了几位战友,眼中泛起泪光。那一刻,历史不再遥远。

进入山东大学,我加入了“国家记忆寻访团”社团,在一次次实践活动中,我体会到用AI技术为抗战记忆筑起永不褪色的数字防线,让抗战精神在数字时代鲜活起来,是对抗战历史的真诚告白。

高级战友

Rank: 4

57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抗日战争的幸存者,能见证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由衷地感到幸福和幸运。”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刚刚过完98岁生日的抗战女兵王庆华深情许愿:“祝愿国家强大、人民幸福,永远做祖国的一颗闪闪发亮、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1927年,王庆华出生在河北省。加入八路军参与革命时,她刚年满14岁,是所在连队里年龄较小的女娃娃。亲眼看到侵华日军对家乡的蹂躏和践踏,王庆华很早就产生了参军报国的想法。在哥哥和嫂子的带领下,她加入了八路军冀中军区17团任枪械员,后又被安排到被服厂工作,为前线战士缝制军装、被褥等。

在被服厂工作约两年后,王庆华又跟随部队进山,加入兵工厂,主要负责弹药生产制作相关工作。“弹药制作过程很危险,加上当时生产条件不足,设备简陋,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事故。”谈及当时的生产情景,王庆华仍记忆犹新。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庆华继续留在兵工厂担任保管员,负责接收、管理和保护炮弹等工作。1954年,她被调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保管员工作,直至1986年离休。

回望过去80年,王庆华说得最多的就是“知足”。“相比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友,我的功劳不足为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王庆华感慨地说,尽管如此,国家仍给予抗战老兵深切的关怀和照顾。说完,老人的目光落在家中储物柜中那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上。王庆华的子女说,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纪念章从柜子里取出,一边小心擦拭,一边给家人讲述抗战往事。

历史不会忘记,抗战精神永存。

高级战友

Rank: 4

57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1945年1月,杨平被新四军5师司令部选拔到新开办的政训大队学习报务,结业后到司令部第三处做侦收员。

当时,授课内容除了政治以外,主要是无线电通讯知识、电码的侦收和破译。译电一是要练听力,二是要练习书写的速度。“我当时书写速度很慢,特别是写英文字母,但为了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为了不掉队,我拼命地练,经常五个手指头都张不开了。”

做侦收员的那些日子,杨平他们3个人24小时轮流值班,敌人发送一份电报通常要更换好几个波长和频率,稍微不注意就会漏掉,“所以我们一上机精力就要高度集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大意。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我们党凭借着一封封电报,指挥着一支支抗日武装。”在三处工作期间,杨平和同事们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6年9月,作为新四军5师三处参加中原突围到延安的唯一的女战士,杨平随359旅到达了延安。同月29日,杨平和战友们在杨家岭接受了毛**、朱德、任弼时、林伯渠、彭德怀、贺龙等领导人的接见。

年近百岁的杨平回忆起79年前毛**等领导人接见时的场景,依然忍不住地哽咽,“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共产党的领导不容易。我见证了苦难,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经受住了考验,也分享了辉煌。作为一名入党81年的老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今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高级战友

Rank: 4

57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1939年1月,山东冠县村庄外的田野上,一个叫于高光的少年正沿着田垄狂奔。

16岁的于高光和母亲闹脾气,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他要去找在附近活动的抗日游击队。

跑出四五里地,于高光碰上了一队人。巧了!一打听,正是冠县抗日游击队二营。看着满脸兴奋的于高光,游击队员警惕地问道:“你是什么人?”

今年102岁的于高光声若洪钟,行动也不迟缓。除了稍有耳背,百年岁月在这名老战士身上仿佛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1923年10月,于高光出生在山东冠县于家村。抗日战争期间,他打过游击,也曾辗转观城等地工作,担任过区抗联主任、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

鲁西军政干部学校后来改为鲁西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在那里,当年的“愣头青”沉下心学习钻研,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在那里,我深入学习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毛**著作,对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理解。”

1941年毕业后,于高光来到观城县开展群众工作,起初在青年救国会担任组织部长和军事体育部长,后调到观城一区担任救国联合会主任。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一如既往把他那股子倔劲儿带到工作中,从不轻言放弃,办事也周全。解放战争中,于高光曾担任中共郓巨县二区区委书记。

80多年过去,这位百岁“铁汉子”回望烽火岁月,拍了拍大腿,动情地说:“忘记等于背叛!忘记等于背叛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9-1 20:25 , Processed in 0.03154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