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8-6 08:49 编辑
" u, w$ ?- \) r& K1 N' d# k$ s2 f6 Z
2024.8.1-向前,向深海,向遥远的未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侧记(节选) 原创 NPIC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时间:2024年08月01日 09:30
2 j. W; l4 }% z8 o# Z 1959年,赵仁恺担任原子能所十二室第五大组潜艇核动力组组长,率领团队开展研究设计与科研实验,团队里是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大家展开了一场大集结,物理、热工、元件、堆结构、自动控制、屏蔽防护、仪器仪表、回路、设备、水化学……队员们各有所长,各展其才。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自然不必说,人多力量大,至于坏处,术业有专攻,可惜没有人是学核动力出身的“行家”(周 总 理安排彭士禄在苏联转学核动力反应堆相关专业)。% U( H% i6 p7 e- _0 j
1960年,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海 军、二机部、一机部、国 防 科委、国 防 部等单位就首艇方案交换意见,明确“以‘堆’为纲,船、机、电、弹紧跟上”的方针,将核动力堆的研发作为重中之重。
" {! e: J7 x- {/ K4 o, U& { 1960年,一部《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草案)》横空出世,这既是中国核 潜 艇之路的艰难起步,也是这个宏伟蓝图的第一块拼图。
5 ]! T% T! s5 c 中苏关系持续恶化,三年自然灾害连带着全国经济日显颓势。4 E$ J+ ?1 D3 _$ I3 ]
1961年起,为了贯彻中共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不少尖端工程开始缩减战 线,一阵“下马风”悄然兴起。: z# ~' k2 v, y8 Y! M4 v
1961年2月,潜艇核动力研制任务只保留了研制周期较长的一些重大项目,其余暂时下马。
0 P( a9 _: k( O7 _3 u8 g 事实上,每一个“被下马”的项目成员都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会有用武之地。赵仁恺曾在那时这样鼓励大家:你们的付出是在为国 防建设做贡献,毛 主 席已经下定决心,我们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来! l$ y! ?0 Z( B
1961年,在赵仁恺、周永茂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草案)》的修改完善工作得到了质的飞跃,《核 潜 艇动力装置工程设计任务书》横空出世,这份任务书有诸多创新之举,例如调整了一回路的工作压力,改双堆为单堆,棒状元件也扩大了直径,更是重新制定了反应堆功率等主要参数,为日后的实体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 p0 N: o4 k9 g! |
1962年,“下马”演变成了“拆庙赶和尚”,赵仁恺被调走(支援“两弹一星”研发),只保留下来一支近百人的队伍,彭士禄变成了负责人,带队开展研究。. s. ]7 n9 z9 p$ d
' r7 e# h2 |- F0 B. t2 V
: m, s% X. R M: `1 N4 ^% H) V
# \& P' _/ E# ~/ v$ z! K4 `
彭士禄,这个之后将在中国核动力事业大展拳脚的总师。 1964年,在“冷板凳”上多番蓄力后,刘聚奎、杨栋、柯小宁等人所在的堆结构组在结合外国参数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控制方案。这个方案简单、安全,也能保证驱动机构在压力壳顶盖上的合理布置。不久,大家发现,世界上新的压水堆居然都用了这个方案。至此,设计瓶颈被中国人自己突破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 子 弹 爆 炸成功,彭士禄和队伍意识到,该轮到核 潜 艇了! 1965年,中央决定二机部负责重新研制潜艇核动力装置,而当时的这支队伍,在日后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