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和同事喝咖啡闲聊,谈到答辩这个话题
调侃道:一生都在答辩的中国人。读书时,评奖学金评优秀评先进,一般是要公开答辩的;读研时,学位论文无论如何要答辩通过;工作了,评项目拿帽子搞经费,除了阳光普照的青基面上,稍微经费多点的都要答辩,更遑论四青大青,乃至到参选院士都免不了。函评/打分/投票之余再加一道答辩环节已成为了规矩。那末,答辩这一流程的的确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呢?
首先是国外高等教育的经验如何,我和同事讨论许久也没有个定则,除了学位论文公认要答辩,其他的funding申请,人才称号,乃至诺奖,并未听说一定需要经过答辩,通常是committee投票决定,似乎也运转的很好
其次,国内的答辩制度是否能够检验水平,少则五分钟,多则半小时,真的能根据答辩表现判断出水平高低吗,我想大部分还是根据游戏规则算分打分排名罢了,比方说杰青答辩院士增选,我想专家的票心中早已是投定的,很少会被答辩表现所左右吧,更何况还存在一部分擅长于研究和写作而不善表达的怪才偏才。而今,学术答辩辅导俨然成为一门生意业务,这是否也是偏离了导向和破五唯。
对于毕业答辩,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一道检验,是一次考核,是一场面试;而对于人才和项目,本意是评价水平高低与项目优劣,核心在于比较,对材料和成绩的评价打分足矣,答辩表现能反映的到底有几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