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不知而已 于 2025-3-13 23:33 编辑
) e5 r6 m6 a* c& S$ c- R, p0 g7 `$ a1 k0 w! Z1 v
本贴以信息分享和交流为主要目的,楼主精力有限难以面面俱到时时跟进,盼各位同仁友好交流共同建设。5 k( k- a2 T( x1 u( f4 `, |7 J
; u1 g3 U1 k5 O+ e2 e2 P
6 G; F& u9 C5 D( t4 Y重要新闻摘编及概要汇总:
, T2 O8 C. Q7 ]% B4 U) Z7 L, }7 S3 }3 V+ U2 q
9 e- u0 O/ _% o
24年终25年初部分新闻(顺序随机): g+ s: _2 k& i* s
1.【学位授予新高】2024年华东师范大学共授予博士、硕士学位6142人,年度授予学位人数首次突破6000;其中授予博士796人,授予硕士人数5346人,均创历史新高;专业学位硕士占硕士的比重达到64.07%,也是历年最高值。2024年度,专硕中的工程管理硕士首次授予学位,体育硕士中的社会体育指导首次有研究生获得学位;教育博士中的汉语国际教育,学术型博士中的党的建设、学习心理与发展等专业领域和二级学科也是第一次有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 n$ c. i* c; W
2.【文社科年度总结】人文社科本年度共组织申报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9类,总立项192项。文科科研经费总量达2.2亿元,同比增长5.8%,实现历史新突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61项,继续领跑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榜单。获批国家级重大项目11项,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6项,居全国并列第11(含全国教科国家重大项目1项),排名较去年提升8位;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5项,排名并列全国第一。培育“中国特色教材理论与国际化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功入选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基地再度入选2024年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名单,本轮国家教材基地入围数量并列全国第一。3项成果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总数创新高,排名全国并列第8......
, X- U0 c+ v$ x 3.【理工科年度总结】截至12月17日,理工科科研经费总数为10.65亿元,首次突破十个亿。其中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到账金额8.81亿元(科技部及其他部委项目3.22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9亿元、上海市各类项目1.71亿元、横向项目1.99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17%,创历史最好成绩;另有专项项目收入1.84亿元。2024年,牵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47项,较去年同期增长27%,获批214项,较去年同期增长8%;杰青项目(含延续)获批5项创历史新高;面上项目获批数较去年增加30项,增长率达32%,获批率为23.8%,是全委面上资助率的2倍。2024年,牵头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项目39项,已通过答辩项目6项,其中合同额超过1000万元牵头项目2项。截至目前,十四五期间牵头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项目共162项,超过“十三五”牵头申请数的2倍。十四五期间,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项目30项,较“十三五”期间增加50%。2024年,牵头组织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科研能力建设3个专项项目,其中“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发与应用共享平台”项目已通过评审,批复金额为1.56亿元。2024年度共牵头申请上海市项目400余项,共获批项目(课题)约100项。其中,获批上海市重大项目共2项,经费1.1亿元,成为十四五至今重大项目数量和经费体量的新高点;多类重要领域项目申报获批,其中经费超过100万元项目13项;2人入选上海市首批尚思探索学者。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汇报工作。组织6个重点研究基地、6个校管科研平台和10个非实体研究机构参加评估。完成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完成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场考察。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理工科横向和转化合同总金额首次突破8个亿,是去年同期的2.4倍。其中,转化合同总金额4.7亿元,较去年增长近70倍。/ z3 j' M/ I, G' f8 g+ L$ h
4.【学术组织架构】:老龄研究院(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普惠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中国自贸战略研究院(上海海关原关长、党委书记高融昆担任院长);医学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院(依托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鲁白);密码学院(郁昱任院长、上海期智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
; r; f. d6 l* C) V [ 5.【十大科技成果】“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还同时入选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愈曙光初现”。
! `3 O2 y) u% M1 a$ G9 c0 d' m 6.【首次实现自研卫星载荷发射】中国科学院运载火箭“力箭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华东师范大学研制的华东师大通用元器件在轨验证平台——“云间一号”试验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首次实现了华东师范大学自研卫星载荷的成功发射。
& `( r- y1 Z% J6 n$ D; l/ U 7.【自主知识体系十大成果】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2024年度发布系列活动杨国荣教授“具体形上学”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原创学术理论陈赟教授著作《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作为年度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之一在大会发布。
5 H/ w0 `7 R+ l3 R j* \
9 n' e4 L$ l0 y0 ?( W) b# F# B; C0 n& m; u: Z) U' `$ v+ P
0 J6 }4 O3 C* D J. j# f9 o8 V
% @% j1 g; o6 e, G: [5 e: m: L) O# L
【2025全校教师干部大会:大改革】5 J1 o m& W* A6 G1 T
3月12日,华东师大召开全校教师干部大会,结合改革深化期、发展关键期的新形势、新要求,对2025年重点工作进行部署,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校党委书记梅兵主持会议并讲话,校长钱旭红作工作部署。
2 m+ Y% v8 h- e9 L“站在大改革的关口不改不行,慢改也不行”: 梅兵指出,去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改革进入3.0版,也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去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今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与党和国家事业进程快速推进相伴随的,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以上这些都预示着,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又一次重大变革期正式到来。
. c( P2 K& e s3 ~2 `"改革,先要改变思维,再要改变打法。": 一要摒弃“等靠思想”,揭榜挂帅、服务贡献才是生存之道;二要摆脱“路径依赖”,在学科界限不断突破、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速推进、强服务强贡献导向日益明确的背景下,学校、部门、院系和每位教职工都要不断调整优化工作目标、厘清工作逻辑、创新工作路径。三要打破“自我设限”,勇于走出舒适区,让越来越多的“不能”成为“可能”、让越来越多的“优势”成为“胜势”。
2 K8 ?/ S. R5 |8 g5 H" b3 m* b"改革,必须干字当头、攻坚克难。": 在学校十四次党代会各项部署的基础上,对标最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变化,瞄准未来三年这个新的发展关键期,学校专门研究制定落实《纲要》的“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十大攻坚计划”,涵盖约50项具体任务。教育部巡视整改也是今年学校的重要任务,希望每个部门、院系乃至每一位干部师生都能拿出主动“扛责任”、勇于“挑大梁”的魄力和行动,参与到改革发展和整改落实的各项实际工作中来。
( M) Z$ p# C5 V( T“改革,没有局外人、旁观者。”: 真正的改革主战场在基层一线、在“施工现场”,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必须有效地向一线问需问计;每位教职工也要躬身入局,紧随大部队力争不掉队。去年是华东师大前身学校之一大夏大学建校100周年,今年是光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回望一百年前,在积贫积弱的中国独立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好大学,大夏、光华靠的就是光大华夏、服务国家的爱国情怀以及冲破桎梏、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梅兵表示,这样的精神血脉同样流淌在今天的华东师大师生身上,引领和支撑着大家在这个大变局大改革的关键时刻,扛起责任,锚定目标,蹚出新路,闯出新局!! E' Z a) e2 s% M/ B6 N% b7 l7 P
{# J V5 t, U+ V
“勇立于巨变的潮头,为学校未来十年发展打好基础”校长钱旭红从人才培养模式、有组织科研、转化和服务、学科布局、师资队伍、国内外合作交流、治理体系和能力、拓展办学资源等方面,回顾2024年度学校发展情况,并部署2025年度学校的重点工作。钱旭红强调,2025年是巨变时代的节点、转折性的关键之年,需要我们胆大心细、扎实推进工作,实施学校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三年行动方案,总结学校“十四五”建设成效,做好“十五五”的谋划。不仅要做好2025年的事情,也要为兑现十年承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完胜的基础,在适当时候为学校未来十年的学术与育人创新发展立下基本的十条原则。* ?7 l3 O( X9 m+ ^- Z; Q
"要前瞻布局,决战未来,突破关键。"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效协同融合实现创新策源或者引领发展,学校将推动卓越育人、卓越学术、卓越服务纵深发展。一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超学科产学研合作。二是新文科领域的超学科产学研合作。要提前布局,推动文旅、心理、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协同推进;探索建立人文社科领域的实验体系;尝试在世界模拟器、人文社科多尺度重大问题、人性游戏模拟三个维度,探索建立前瞻性、实证性的全球人文社会的智能治理模型和体系,为未来人文社科的跨越发展打好基础。三是健康与养老方面的超学科产学研合作。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做好超学科的融合发展,为促进银发经济发展,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做出更加独特的卓越贡献。钱旭红表示,华东师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策略,是时刻紧扣三大使命,借助人工智能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通过超学科融合发展、与产业和行业重大问题突破相结合,变革教育模式,培养高端领军英才。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效协同融合实现创新策源或者引领发展,学校将推动卓越育人、卓越学术、卓越服务纵深发展。一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超学科产学研合作。二是新文科领域的超学科产学研合作。要提前布局,推动文旅、心理、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协同推进;探索建立人文社科领域的实验体系;尝试在世界模拟器、人文社科多尺度重大问题、人性游戏模拟三个维度,探索建立前瞻性、实证性的全球人文社会的智能治理模型和体系,为未来人文社科的跨越发展打好基础。三是健康与养老方面的超学科产学研合作。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做好超学科的融合发展,为促进银发经济发展,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做出更加独特的卓越贡献。钱旭红表示,华东师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策略,是时刻紧扣三大使命,借助人工智能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通过超学科融合发展、与产业和行业重大问题突破相结合,变革教育模式,培养高端领军英才。
7 Q9 }' i& g' f( p
& g" C8 T& g% x/ f' N8 |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