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3-23 16: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量子通信技术到底进没进入实用阶段呢?
看表面发展,一切都挺好。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随后,“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目标,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跻身国际领先地位。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
量子通信工程的推动者们通过主流媒体也向大众承诺:
“2019年前后,量子通信将会服务于消费者的网上转款和支付。全国性的组网建设将由运营商主导,量子网络标准将建立。2023年有望建成全国量子通信网。”
“量子通信将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辐射千家万户。”
“到2030年左右,中国将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看起来好像真的很成功?
可是2017年以后,媒体却全体选择了沉默。京沪量子通信干线也失去了夺目的光彩。原计划中的多条跨省量子通信干线建设,已经全部停工。
实际上,对于量子通信,网上早有不少质疑的文章。最有名的是一篇文章,指出量子通信工程被市场抛弃的三大原因:
1、极低的成码率。
2、不能与互联网兼容。
3、极不安全的可信中继站。
文章中还说:为了掩盖量子通信的三大技术困境和转移视线,于是有关人员就炮制了两个神话故事:
1、量子通信的无条件安全性是可以用数学证明的。
2、只有量子通信可以拯救公钥密码危机。
这两个神话故事成了对付批评质疑的挡箭牌。神话故事背后的潜台词就是:虽然量子通信工程有许多技术障碍,但它理论上是无条件绝对安全的,“一俊遮百丑”,所有的技术缺陷只能将就吧;虽然量子通信并不具备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但传统密码的天空都要塌了,甭多想了,先上工程再说吧!
由于论证的内容太专业,这里只说结论,不展开了。
或许仍然有很多人力挺量子通信,认为潘建伟们做出了可实用的工程。但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已经在2017年通过验收并实际运行的京沪干线,如果真的那么好,科大国盾的业务早就爆发式增长了。
但是2016年以来,科大国盾(国盾量子)的历年营收如下图所示。
它的历年营收始终徘徊在2.5亿元左右,而且2017年以来居然在缓慢下降,2020年第一季度居然只有可怜的155万!
净利润更是疲软,如下图所示。
2019年,国盾营收2.6亿元、净利润还有4930.61万元,但是今年第一季度,巨亏883万。
如果“墨子号”和京沪干线真的很成功,科大国盾的业务怎么每况愈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