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林物理学家 1923年10月31日生于北京,籍贯湖北黄冈。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
陈太一(1921.12.29-2004.05.06)通信技术专家。江苏省宜兴人。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叶守泽,教授。广西桂林人。1942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1948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建国后,历任广西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水工建筑系主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治河工程系主任、副教务长、副院长,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水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
陈日曜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建国后,历任广西大学教授,华中工学院教授、机械系主任,全国机械加工学会第一至四届常委理事,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冷加工)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马毓义,教授。广西桂林人。回族。生于1917年,初中就读桂林中学,高中就读广州中学,1937年考入浙江大学,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46年至1953年曾任广西大学讲师、副教授。1955年赴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中工学院教授、动力系主任、副院长,是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创者、首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刘育骐,教授。194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曾任广西柳州高工机械厂工程师。建国后,代校长,华中工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动力电力系副主任,水电部高等学校水电水利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何绍勋,祖籍广东省 番禺县,1920年7月21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1932年随父母迁往广州。1938年,受其父亲——中国著名矿业教育学家、地质学家、北京大学早期工科主任兼地质系主任何杰的影响,何绍勋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地质系。1940年转学到 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于两年后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在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任技佐、技士,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随后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和广西大学任教1952年10月调入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前身)地质探矿系任副教授,先后任普通地质教研室副主任、构造地质教研室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1978年9月晋升为教授,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退休。曾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第三、四届副院长。曾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地矿部高等地质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构造地质学编委会顾问和课程指导委员会顾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