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2-17 03: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海峰,国家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0 y2 n, k+ H) U3 @. J; z$ X' E
刘海峰:“双一流”建设的继承、创新与推进 6 v) {4 f$ I7 z/ t0 F% ]
2021-03-10 00:00/ s0 h0 @: `0 |. t B6 S3 [2 B& \' v
7 {& o9 M7 B$ H: Z9 r. ^0 K
作者简介:刘海峰(1959-),男,福建泉州人,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科举学与考试制度研究。7 D4 \9 M/ T# |# \6 }% I! _
; F0 Y' T7 ?9 z, }! f7 q- o文章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1)& m& W8 t+ g$ e. ~
, H$ T2 ]6 o' j% e* I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中国不懈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接续努力和高级阶段,“211工程”、“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双一流”建设的创新体现为建立动态调整能上能下机制、设立“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采取认定而非申报的遴选方式三个方面。“双一流”建设的继续推进应考虑平衡不同学科入选数量的差距,理清国际学科排名中的学科与中国学科的对应问题,其动态调整最好要有一个缓冲期。相信经过几个周期的“双一流”建设,中国一定会出现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众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5 ?+ g* d5 U6 C l
# P) q4 a/ f) R& q8 @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
. g2 Y" ]3 F3 Y( v8 [: U
3 \( |. H- x/ L7 H B& @) Q0 F8 c% [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880044)。
' `2 H; X- S* o5 U3 q- F
( X9 Q3 |6 g: n2 I! f如果要问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热点是什么,相信多数人的答案会选择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不仅关乎许多高校和学科的身份与地位、利益与经费、招生与就业,关乎许多高校和学科的光荣与梦想、欣悦与失落、现在与未来,而且牵涉到众多学子和家庭的前途与命运、奋斗与收获、目标与追求。作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顶层设计和宏图擘画,“双一流”建设不仅备受高教界的重视,而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自2017年以来,各种高等教育刊物几乎每一期都会刊发与“双一流”建设相关或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题的论文。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如今“双一流”建设已进入第一个建设周期的尾声,各相关高校已于2020年9月开展了2016-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工作,其中许多高校还召开了专家评议会,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在“双一流”建设即将开始周期转换的时刻,回顾“双一流”建设的缘起与进程,梳理其继承基础与改革创新之处,有利于“双一流”建设的下一步推进与发展。1 [6 Q& `: J" k) x
" R$ C2 \5 z& W2 f7 d% |! q
一、“双一流”建设的继承
P; _+ Y* T3 \4 u: P T7 f# M9 A7 W' Y- H. L# B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是中国不懈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接续努力和高级阶段。
# F8 |4 I; G5 R$ @( h6 \: f
8 g. z. S1 g y4 O7 I, D中国人一直就有建成世界著名大学的愿望。早在民国时期,不少教育家就提出过类似想法。例如,1921年,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强调要“使本校之学生虽足不出国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1]1947年9月,身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指出,“中国专科以上学校有一百四十单位以上,大家都在吃稀饭,一千年也爬不上去”。同时他还提出,中国应学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倾全国之力,只办东京及京都两帝大,后来才添办其他几所帝国大学。中国应制定争取学术独立十年计划,“在十年之内,集中国家的最大力量,培植五个到十个成绩最好的大学,使他们尽力发展他们的研究工作,使他们成为一流的研究中心”。胡适的设想是第一个五年,先培植起五个大学,因为国家的人才与财力,恐怕不够同时发展十个第一流的大学。在第二个五年里,再挑选五个大学,用同样的力量培植他们,“特别发展他们的研究所,使他们在短期内发展成为现代学术的重要中心”。[2]胡适还具体提出第一批五所大学为北大、清华、浙大、武大及中大(中央大学)。此想法经记者采访公布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其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等深表赞同,南开大学教务长陈序经、中山大学前校长邹鲁、复旦大学校长张益、交通大学校长程孝刚等则提出不同意见。[3]胡适当时就已经指出,如果所有高校都平均分配资源,不集中力量来办几所大学,一千年都办不出第一等的大学,很难争取到世界学术地位。虽然胡适的梦想没有实现,但他提出的“两个五年”的大学培植计划,是中国人具体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初设想。5 I5 \+ Y$ N( A% q' v
& e, a/ _& C9 Q" N' Q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重点大学都由国家指定。1959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1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学校。当时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到1963年,国家分四批确定了68所全国重点大学。“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不仅主持恢复了高考,而且十分重视重点大学的建设工作。1977年 7月29日,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听取方毅、刘西尧关于教育工作情况汇报时说:“要抓一批重点大学。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4]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978年,国务院确定北大、清华等88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至1981年,全国共有99所重点大学,数量达到顶峰。1 s1 i4 N( t; ^- V( B9 b0 s
: `0 c! {) i' o& {( _
1995年11月,国家开始实施“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宣言书和号角。此后,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持续建设,这两个概念广泛流行,官方一般不再使用同时民间也很少使用“重点大学”这一概念了。/ A# q- n! G& ]3 s+ y
! |3 l' f; T' P9 l# @* j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体制的特点和优势。“985工程”大大推进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以刘念才为首的团队受教育部委托,研究“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其结论是:“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很大,最突出地表现在诺贝尔奖、年均在Nature和 Science发表的论文数、科研经费、博士教师比例、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等方面。预计到2025年左右,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有可能进入世界大学体系的前100名,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他若干所名牌大学可能进入前200名 ,成为世界知名大学。”[5]事实上,经过20年的建设,“985工程”的实际成效比当初预想的要好许多,根据软科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清华排第29名,北大排第49名,浙大排第58名,中国的大学中已经有6所进入了前100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Q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三大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大学的排名也越来越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在这四大排行榜上基本上都在前100名以内,可以说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3 q/ h5 W5 U* e4 R! P
8 ^) q$ [5 ^ T J3 Q8 v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这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实施办法》首次全面而明确地界定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6],并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交流六个方面具体阐释了一流大学的内涵。/ P$ y* x, e3 H6 w0 h8 ]1 s
$ ?% u6 g3 I" A. Y2 d& {0 x5 s
按《实施办法》提出的标准,多数人都以为能够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的高校数量肯定很少,而“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的说法,也让许多人估计能够纳入的学科数量也不会很多。而事实上,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发布,原来的39所“985工程”高校全部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其中A类有36所,B类有3所,同时新增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3所为B类。原来的“211工程”高校也全部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137所,“双一流”建设学科数量达465个,比原先大部分人预计的要多出许多。也有人认为不应该将所有的“211工程”大学都转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如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便说,所有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都自动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这对其他高校是不公平的。[7]
# X+ d/ U: }. D% [7 h, I! K b
6 b* @2 o9 c$ ?. C0 B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双一流”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211工程”和“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它们是一脉相承、互相衔接的。1995年,《“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便由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前身)、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与现在三部委联合印发《实施办法》相同,而且“双一流”建设的一些要素在“211工程”尤其是“985工程”中已有所体现。“双一流”建设是新时期中国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政府行为,代表着国家意志或者说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政府行为,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第一次启动“双一流”建设的时候,既要创新,也要继承,只有这样才能稳中求进,平稳过渡。[8]
, t6 T$ X8 s( K3 o% W( N
6 p- N( }: u: c6 C$ [同时,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实施期间,不少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以多种方式对相关高校提供了支持,对这些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抛开这两个工程,另起炉灶,不仅会挫伤这些学校的积极性,而且会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和其他部委对相关学校支持减少。《实施办法》明确指出:“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央高校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建设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由于“双一流”建设与“211工程”和“985工程”具有继承性,因而许多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不仅没有减少支持,而且还加大了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支持力度。如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的云南大学、郑州大学都获得省财政的强力支持,获得的经费远高于部分省市对原“985工程”高校的投入。
1 ]( ?. X! X. V3 [( P; `; n( u& H/ Z; F/ l. P
对于“211工程”和“985工程”与“双一流”建设之间的关系,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在回应咨询时曾发布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9]而且从正式文件来看,政府已有多年不用“211工程”、“985工程”称呼,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其中就包括《“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等文件,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因此,从制度和法理上说,“211工程”、“985工程”已成为历史。就正式文件而言,“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在五年前就已成为历史名词。虽然多数原“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在学校主页上仍继续沿用这两个概念,同时经过多年的实施和流传,这两个概念在广大民众中也已根深蒂固,社会上仍然继续广泛沿用,但现在官方文件中“211工程”和“985工程”已被 “双一流”建设替代,未来这两个名称在民间也将会逐渐淡化,就像“重点大学”这一概念慢慢退出一样。
5 j; ?0 S5 \" }4 l( j* S
" \5 D, N/ I8 C& v二、“双一流”建设的创新+ |7 ^+ p7 I9 W: B7 h
$ h; N7 f5 [6 o, B6 K) @
曾经辉煌并历经磨难的中国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有着强烈的赶超梦想和进取心态。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需要持续的努力,既要继承,更要创新。“双一流”建设有多方面的创新,具体而言,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V* P2 l' Y5 V- _9 w! u- m; q f3 o& h
) Y4 L: Y( D" n6 ]* K$ k$ c( \1.建立动态调整、能上能下的机制2 l. M g% F9 K1 |* A/ ?+ u: r
2 w# ~" \3 L' ]4 w
与“211工程”和“985工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双一流”建设建立了动态调整、能上能下的机制。) J5 M P* Z. Z! @& ^% f( k' b7 p) f
5 {( j$ C4 X- m# N: U) g/ [ ?# ]
总体而言,“211工程”和“985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最为人们诟病的就是终身制,一旦入选就能上不能下。一些没能入选的学校对此很有意见,强烈呼吁要打破这种身份固化的状况。2011年12月30日,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增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开始进入了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的阶段。同时为了更加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对非“985工程”高校中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学科给予支持;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工程”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10]可见,为了解决“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身份固化的问题,国家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力图引进竞争机制,让其他不能整体进入这两个工程的高校也有机会以学科的身份部分进入。不过,这种开放只是局部的放开,仅限于少量学科平台,对许多高校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8 f4 J& I# Z1 ~+ l4 ~' f& G" T
为顺应民意,“双一流”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每五年为一个周期。2017年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是平等的。只要你认为有这个本事、条件,你就多一点自信。我们同等对待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11]事实也是如此,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就有不少未进入“211工程”的地方高校,对于这些学校来说,相当于进入了过去的“211工程”,是其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9 f' c, y$ F# }; [! U
P# ? T; g: ^动态调整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为A、B两类。“双一流”建设虽然继承了“985工程”的成分,但并非一成不变。比如,39所原“985工程”大学中有3所被划入B类,在名单公布时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而这三所大学近年来发愤图强、宵旰图治,均力争下个周期能列入A类。此外,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全局出发,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2017年国家在中西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省份的“211工程”高校中,遴选了3所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行列。其中,云南大学在民国时期就是国立大学;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211工程”期间建设成效也较好,而且地处户籍人口将近1亿的人口大省河南;新疆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是国家重点大学,并且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这三所大学入选之后也不断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可见,虽然调整的高校数量不多,但是局部的动态调整对许多高校都有很大的触动,对高等教育全局也有重要的意义。$ o# u$ S7 O% h7 Y
2 C5 r6 Z1 O& V6 j) e5 r% L" b2.设立“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
. s* N# H" S2 D% W# o% i% b* C
' u0 e/ h R1 J/ r' i$ Y- Q0 O相对于“211工程”和“985工程”,“双一流”建设还有一个重要创新是成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也参与“双一流”建设相关事务的决策,而不仅仅由行政领导审批决定。
& {. x+ d7 c/ L! B; }: M0 r9 f0 @* E6 J( U/ |4 U6 d, S
以往在决定“211工程”或“985工程”入选学校名单的时候,各高校和地方、有关部委都竞相要求教育部能将某所学校纳入建设行列,教育部面临很大的压力。“双一流”建设则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实施办法》第九条提出:“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12]专家委员会的任期与“双一流”建设周期相同,稳定性较强,并且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利。专家委员会首先论证、确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再根据这一标准遴选产生建议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之后,入选学校制定建设方案,专家委员会对其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根据专家委员的意见,三部委再最后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和学科,报国务院批准。这跟过去“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的遴选程序是不一样的,即主要依靠专家委员会,而不是完全由政府部门决定。这种决策办法可以提高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 p5 }" {! |- c* X( r* n! J( r0 l3 z+ V$ s j: a, y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遴选机制是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2017年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表示:“所谓竞争优选,就是无论是一流学校,还是一流学科,是竞争出来的。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专家评选,就是组建专家委员会,这项工作正在做,最近几天做完,专家委员会主要由一些战略专家组成,由他们根据标准进行评选。”
4 ?* w# ^' e( n' Y9 H1 b- {$ Y) u8 k* A. h- s, _1 C9 F% H
2017年4月成立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还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章程,建立了工作机制。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遴选认定建设高校、复核建设方案、监督建设过程、考核建设成效、指导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一定的决策功能。三年多来,“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在许多方面履行了职责,对推进“双一流”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3 C2 e I# |. n* Z1 L' `% d4 g9 Q. q" O3 l; l; C5 x+ U* |& `" }
3.采取认定而非申报的遴选方式
: m, P9 P& S, B @2 p8 W9 R* Y9 Y' c4 q$ L: ~7 Z$ K9 ]- s! K
不采用申报制,而是根据第三方的数据,采取认定方式来遴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和学科,这是“双一流”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创新。" X1 H( g+ ^! r+ \% {# |' S
: M+ d% g. l6 ?
“双一流”建设的遴选方式是过去从未有过的,遴选程序要求“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采用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认定一流学科”。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再组织申报评审,无须高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申请,减轻了学校负担,避免了大量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不少高校在采访中表示,这种做法杜绝了不正常的人情往来,不干扰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有利于学校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内涵建设上来。”[13]2 B, D6 G: @) T. f7 u. `: [" I r
e- C% ^. m% R$ H; c以往的国家重点学科都由各高校申报,主管部门再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同行评议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申报单位竞相公关请托的弊端。假如“双一流”建设也采用申报制,遴选100余所高校的话,可能会有三四百所高校来申请,这些高校要广泛动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申报材料,可以想见将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而“双一流”建设依托专家委员会,根据认定标准,采取认定方式确定“双一流”建设高校。专家委员会则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9 M- ?3 D, ?7 b8 m
* V4 n& u& }* X- K h; B由国家来遴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相对不是那么复杂,但确定遴选标准并全面认定所有不同的一流学科则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没有先例可循,确实是一个难题。一流学科遴选标准有许多复杂因素必须考虑在内,尤其是要求“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而国外的第三方评价因为与我国的学科划分有所不同,有一些学科无法对应,需要认真研究和完善。# v! { H6 r( }) ~
% ?7 q& j+ Z0 r0 \+ N三、“双一流”建设的推进 Q. A: r# Q& _$ T: R
& G r5 u" w4 l经过严格遴选,共有137所高校、465个学科(其中自定学科44个)进入首期“双一流”建设名单,数量超出许多人的预期。2017年9月22日,在名单公布之后,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特别说明: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14]3 @% U6 i7 j" U6 b+ ~$ z! B) E
9 T# V' l& V) j$ ^* {, d+ M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示范和推动下,许多省份也陆续实施了省级“双一流”建设计划。比如,广东省便实施了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的高校提升计划,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高等教育促进条例(草案)》,以立法的形式重点支持“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激发了地方进行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校的受益面不断增大,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15]有关高校也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使“双一流”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2 B* t! w7 o7 G% V/ P8 b
; S' C! Z2 ^: H8 k9 [, H" A: B V3 H经过一个周期的建设,“双一流”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从2020年9月“双一流”建设周期评估的专家意见看来,不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已经初步实现了建设目标。下一步应该如何走?在新的建设周期内,笔者认为“双一流”建设的继续推进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5 G' v, p' J7 [9 A4 w. s
; N7 a j+ Y2 m$ g* B& j8 }1.平衡不同学科的入选数量1 t+ b, u' E9 B, K
" [% l; ~' }* G+ |* Y7 u在“双一流”建设的首个周期,按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遴选标准加以遴选,结果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27个,连同自定的3个,共30所高校有该学科;化学一级学科认定的有22个,加上自定的3个,合计也有25个之多;其他如生物学有16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14个、数学有14个、生态学有11个、机械工程有10个学科入选。而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多的是统计学,有7个,但它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后已归到理学门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多的是法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都是“5+1”,即5个认定的学科加1个自定的学科;哲学为5个;外国语言文学为“4+1”;中国史为4个;应用经济学为“3+3”;理论经济学、世界史、现代语言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都是3个;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大部分其他学科都只有2个;公安学、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社会政策与管理等8 个学科仅各入选1 个。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一流学科在数量上差异十分明显。
. j5 d3 C3 ^2 }: r1 z o1 u+ k. r; ?) a
由国家来全面认定一流学科是一个新生事物,具有相当的难度。用基本相同的标准来遴选各学科具有挑战性,因为任何标准都很难全面衡量所有学科,因此会出现各学科之间入选数量差异很大的情况。总体来看,首次遴选认定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一流学科数量偏少,按照“双一流”建设的遴选标准,部分高校的优势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未能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虽然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科技发达时代,向理工农医等领域倾斜具有合理性,一些关乎国家发展的关键学科入选数量多亦理所应当,但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流学科也不宜过少。在下一轮一流学科遴选时,需要对遴选标准加强研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更为全面,从而平衡不同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巨大差距。此外,同一学科在数量上也不宜入选过多。/ T, d$ r; M) f8 o Y- l
, M8 c! f7 C4 {9 T2 ~( o
2.理清国际学科排名中的学科与中国学科的对应问题
0 G+ U* [& m& \5 [3 e" d. ]! D7 M+ D
如何遴选认定一流学科,是实施“双一流”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认定一流学科的标准有人才培养、学科水平、贡献奖励、政策导向四类国内第三方评价,都切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另外,高校认可度较高、客观性较强的国际第三方学科评价,反映了各学科点的实力水平及国际影响力,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需要参考的重要指标。但是,同一高校的学科在不同的国际大学排名中存在较大差异。比如,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有50%的学术声望调查,这种调查的主观评价比重很大,尤其在早期比重更大,而且调查的对象中大多是英联邦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因而在这两个国际排名中,英联邦国家的高校排名都相当靠前。正因为国际大学排名有其局限性,其只能作为遴选一流学科的重要参考。
- T5 q8 o* [5 u; p) v3 V$ `: |$ X
9 Z' @1 }) Q! m9 L) e s现在中国许多高校非常在意的还有ESI排名。21世纪以来,中国高校逐渐出现了ESI排名热潮,近年来甚至可以说出现了“ESI排名运动”,众多高校高度重视ESI排名,都热衷争取ESI排名学科能够多上几个。本质上是引文索引工具的ESI逐渐演变成衡量我国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唯ESI”正误导着大学办学。[16]其实,ESI排名涵盖22个领域,根本不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领域也只有经济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两个,而且其“社会科学总论”的内涵与中国的社会科学内涵不一样,其排名标准并不很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仅是ESI排名,就是其他大学排名,指标往往也侧重理工医科。尽信榜则不如无榜,过于看重大学排名会造成许多问题,一些高校领导如果从中选择需要参照的指标,采取应对措施,就会进一步导致重理工而轻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17]而在2017年公布的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华南理工大学的农学、复旦大学的航空航天学科等之所以会入选认定的一流学科并引起人们的不解,就是因为ESI的学科与中国的学科范畴差异颇大。未来在确定一流学科遴选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国际学科与ESI排名中的学科与中国学科的对应问题。; d+ k3 g% f% @7 L8 d
7 D8 Y. p l$ g: _; ]
3.动态调整时最好要有一个缓冲期7 c# _$ ?' |3 r" z' k. W, }
& P& h- L1 L9 @- k根据国家政策,2021年初“双一流”建设开始新一轮的建设周期。在此关键时期,许多高校都十分关切“双一流”建设将如何实行动态调整,多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大学急切希望能升入A类,多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希望能升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许多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热切希望能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有一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则非常担心会被挤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 S) K1 S* _4 _- l8 |4 z) Z
& k* S9 F& V+ j, l. G高利害的事情做增量容易,做减量困难。然而,“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是非常崇高的目标,但能够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高校和学科不可能太多。因此,纳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学科一定要实行总量控制,不能大幅扩容,否则就会忘掉“双一流”建设的初心,违背制度设计的本意。面对许多高校要求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的强大压力,主管部门和“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要在宏观上进行把控。另外,一定要有部分高校和学科被调整出列,否则又会流于身份固化,违背能上能下的创新机制。但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动态调整,最大的难题是将部分高校和学科调整出“双一流”建设行列。例如,根据第一期的遴选标准,有的学校的一个学科因为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而被认定为一流学科,该校也因此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但三年多来,该校没有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如果按改进后的遴选标准还是无法达到要求,是否就将该校调整出列?这类学校当初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时,广大师生和校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才三年多的时间,如果又被调整出来,在该校师生和社会中将会引起很大的震动。因此,“双一流”建设不实行动态调整不行,但为了避免大起大落造成过度的震荡,最好对此类学校设立过渡期,即类似于黄牌处理,如果再经过一个建设周期还是没有产出高水平成果或作出重大贡献,再亮出“红牌”调整出去,大家就会有思想准备,也比较容易接受。经过一两个周期的统筹建设之后,如果非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211工程”高校建设成效不彰,也应该调整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W# x4 T) _8 X3 I) i. h3 e7 Y
: |- J' v$ [9 ~6 w5 w V总之,“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新生事物,是新时期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一个重要发展。“双一流”建设既要继承守正,也需探索完善、改革创新、稳步推进。从1998年提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以来,中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不断推进,一批大学正日益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相信经过几个周期的“双一流”建设,一定会出现多所世界顶尖大学、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众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中国也将成为屹立于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
7 h& I) E9 w% F' T1 E2 y3 m: ]% P1 I# c0 X# \; v
参考文献:$ T+ @! e* N# O
8 C% x. O0 R) B' c& C6 r6 m4 c[1]洪永宏.厦门大学校史:1921-1949第1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318.; q6 f6 y1 l. i6 ?0 M8 B* v
" a n- M4 V# _1 k[2]胡适.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画[N].大公报,1947-09-28(3).% h0 H( p' I; A
3 I. _ u C2 |
[3]朱鲜峰.一流大学之梦:四十年代“学术独立”论战回顾[J].读书,2013,(2):96-102.
7 I) N/ T- M2 y9 i1 [; l# \( ]7 _- a
[4]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5.6 m4 x1 _9 b3 [; p, @5 S9 i
/ z) O7 ?7 v. ^0 g7 ^[5]刘念才,程莹,刘莉,等.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9-24.
E) A( _7 R; F# X+ Q% M8 E% l( C# ]( \+ Q% O6 n" }
[6][12]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 ... 170125_295701.html.
1 G+ b( D/ W; X" }# C" Q3 c5 o- c
* V" E: f7 e6 m! ] r- G[7]南通大学校长:所有211和985都自动进入“双一流”,这不公平[EB/OL].https://www.sohu.com/a/398086248 ... 4c0258.ARTICLE_REC.! v7 f- ~4 U# U
! G0 V1 C V/ K6 `. U# ]' U& Q[8]刘海峰.“双一流”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高等教育评论,2017,(2):8-17.
, V# X1 X1 E/ O0 ~% I2 R8 {% y+ X) x. Y; n" J* t* W
[9]关于985、211名单的咨询[EB/OL].http://www.moe.gov.cn/jyb_hygq/h ... 191128_409940.html.
$ V- K( Q2 s9 m b5 h& G
}: e; p+ V+ d0 o. I: G0 g+ W6 `' `[10]教育部.不再新设“211”“985”工程的学校[EB/OL].https://gaokao.eol.cn/gxph_2922/20111230/t20111230_725854.shtml.! {) S) N/ I3 T' D' o
0 C7 A% H( f/ f7 M& `) q
[11]陈宝生:争取上半年公布第一批“双一流”建设名单[EB/OL].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7/0312/c1053-29140220.html.
9 n( B# ?" e- D% T
' O/ R6 T( p9 c0 X+ p[13]高靓,董鲁,皖龙.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解读[N].中国教育报,2017-09-22(2).! F. a Y9 _4 I6 p1 {
& u4 \. F% }3 F
[14]晋浩天.“双一流”建设为什么是他们成功入选[N].光明日报,2017-09-22(9).+ ?0 q0 Q& `5 }" c e2 N$ {
) P; ]3 Z7 t% B$ V" l3 U) ][15]黄达人.我所了解的“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19-21.2 W; Z% e: O$ B
# ^# ^( d; ~% Y3 r0 k
[16]史秋衡,陈勤.从索引到衡量办学水平:对唯ESI误导我国大学办学的省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9,(19):1-7./ h# j9 Y2 O+ b6 i$ N
& w1 `- C" U! J" e; k[17]刘海峰.尽信榜则不如无榜[N].中国教育报,2010-02-0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