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8|回复: 5

南京大学数学系也曾在30年代之前排国内第一

[复制链接]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萧十一郎 于 2025-5-19 21:31 编辑

教师代表:

1.孙光远(1900年-1979年),闲林镇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研究微分几何与数理逻辑之先行者,国内近代数学奠基人之一。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留校任教后一直从事数学逻辑研究,1925年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解放前,历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金陵大学数学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南京国立编译馆特约编辑。解放后,任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教授。孙光远与孙叔平合著的《微积分学》,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事高等教育五十余年,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是陈省身在清华的硕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2.熊庆来,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东南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字迪之,1893年10月20日生于云南省弥勒县。1907年考入云南高等学堂,1911年考入云南英法文专修科习法语。1913年以第三名考取云南留学生,1913-1914年在比利时包芒学院预科学习。1915~1920年,他在法国先后就读于格勒诺布洛大学、巴黎大学、马赛大学、蒙柏里耶大学,取得高等普通数学、高等数学分析、力学、天文学、普通物理学证书,并获蒙柏里耶大学理科硕士学位。
1921年初返回昆明,任云南工业学校、云南路政学校教员。同年秋,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熊庆来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数学研究机构——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3所大学的数学系
熊庆来在东南大学的5年间,熊庆来鉴于当时中国还没有成熟的高等数学讲义和教程,在中国国外教材的基础上先后编写出了《平面三角》《球面三角》《方程式论》《解析函数》《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动学》《力学》《偏微分方程》等10多种讲义
1927年,清华算学系正式成立。熊庆来负责建系规划,并担任讲授近世几何初步、微积分等课程 [20]。1932年,熊庆来开始第二次赴欧访问的旅程 。1933年,熊庆来获得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得到的第一个最高学位。1934年,他所撰写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文中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世界数学史册 [21]。1937年夏,受聘担任云南大学校长


3.何鲁,字奎垣,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第一位将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学者,中国近代数学奠基人之一,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数学系主任(1928-1929)。

何鲁1894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1912年作为首批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进入里昂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用三年时间便完成了规定的学分,并于1919年以优异成绩成为了第一个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的中国人,同年回国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授近代数学的学者。1921年春,离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成立,何鲁任数学系主任。1930年离开南京,先后担任安徽大学校长、重庆大学理学院院长、重庆大学校长、西南行政公署文委主任等职务。

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国文部为国文史地部、理化部为数理化学部,使史地与国文并重、数学与理化并重,以应社会需要,25岁的何鲁就是在此时来到南高师担任数理化部算学教员。那时,何鲁年轻气盛,非常迫切地希望把近代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他按照法国的教授方式,严厉要求学生,但部分学生由于年龄大、基础差,无法理解和吸收所学内容,师生矛盾不断激化。1921年2月,何鲁无奈辞职并赴上海。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何鲁还是培养了严济慈、余介石、赵俨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严济慈(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何鲁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不仅经常单独给他在家中授课,后来还积极推荐并全程资助他赴法留学。




培养数学优秀人才代表:
1.李国鼎  1926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数学系,旋即转入物理系。1930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台湾“经济发展的建筑师”和“科技之父”

2.唐培经: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数学系毕业,抗战时期曾任中央大学柏溪分校主任、中央大学教务长1948年,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1949年3月,任美国衣阿华州学院教授

3.周鸿经  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1927年毕业校友,中央大学教务长及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49年去台湾。复兼数学研究所所长在台大任教。1950年在台湾创建自然科学促进会,任理事长

4.胡坤陞(1901.08.08--1959.01),字旭之,四川省乐山市中区车子乡人, 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著名变分学家 ,九三学社成员。1901年出生在四川乐山,1920年秋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1924年从国立东南大学数学系毕业留校,被聘为数学助教。不久,转入清华大学任教,1929年考取清华官费留美研究生,入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数学家Bliss教授,从事变分学研究,1932年获博士学位,此后获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转入哈佛大学继续研究。1933年离清华,受聘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1935年担任数学系主任,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自重庆迁回南京,胡坤陞因身体和家庭原因未能随校返回,应何鲁教授邀请,任教于重庆大学,1948年-1951年任重庆大学数学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四川大学任教,二级教授

4.王恒守,1924年,考进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中央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专攻理论物理。1932年秋回国,历任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建国后,任复旦大学物理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主任。1958年调安徽大学任教

5.孙增光,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1926年毕业校友,1942年秋转到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授,1950年秋孙增光应母校理学院长孙光远之邀第三次回到母校,此时母校校名改为国立南京大学,他在理学院数学系任教授,随华航迁往西安改名西安航空学院,后来又改为西北工业大学,1958年孙增光调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不久升为二级教授,担任基础部数学教研室主任,后来成立应用数学系,任系主任。他长期担任上海市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数学评审组副组长职务

6.陈传璋(1903-1989),1924至1928年在南京中央大学攻读数学,受教于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大学毕业后,他到安徽大学工作两年.1930年赴法国留学,受业于法国著名数学家弗雷歇(Fréchet)教授,主攻积分方程理论.1935年获法国理学博士学位.当年即返回祖国,中国积分方程理论研究者,二级教授陈传璋先后在山东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等校任教授,并任国立编译馆责任编辑.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陈传璋应邀到(重庆)复旦大学,创办数理系,任系主任.抗战胜利后,他随校迁回上海,任复旦大学理学院代院长兼数理系系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陈传璋任调整后的复旦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直到1966年.他还曾积极参加筹建上海市数学学会的工作,并任副理事长.同时还任中国数学学会理事.1981年被聘为上海市数学学会顾问

7.周慕溪(1905-1970),又名周绍濂,湖北汉阳人,我国著名数学家,懂英、法、俄、德四国语言。1928年于东南大学毕业后,同时任教于湖北省一中和省立师范学校。1933年进入巴黎大学专攻数学,1936年获得法国国家理科科学博士学位。1936年夏回国后,先后在山东大学、重庆大学、中央大学、上海暨南大学、上海商业专科学校、复旦大学等校任教。1955年调任兰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并任系主任。二级教授,周慕溪主要研究方向为拓扑学和几何学,其在拓扑学方面的成就曾受到国际数学界的关注,是在这方面获得重要成果的首位中国数学家

8.周怀衡(1905-2001)是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1925年进入国立东南大学数学系学习,后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1929年),之后担任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和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数学教师。他长期从事数学教育工作,曾在中央大学实验中学、江苏省立常州中学等校任教,并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1945-1947年)。1949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58年参与筹创安徽大学数学系,历任安徽省数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中国数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等职

9.李锐夫(1903—1987),原名蕃,以字行,平阳项桥乡李家车村(今苍南钱库镇)人,自幼熟读经史,擅长书法。1925年中学毕业后,便立志攻读数学,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获学士学位,在江苏省立常州中学等校任数学教师1934年起先后任广西大学、山东大学数学系讲师。1937年起任重庆大学数学系教授。1942年调任贵阳师范学校数学系主任、教授。1945年,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从英国著名数学家李德伍特研究复变函数论,专攻整函数。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数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从复旦调至华东师范大学,历任教授、副教务长、副校长。1962年起,兼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并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四、五届委员,参议委员会委员,民盟上海市委第二至五届常委会副主任,第三、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二至五届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及上海市天文学会副会长等

10.陆子芬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数学系学习,1929年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重庆大学任教,解放前夕及解放后先后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航务学院、大连海运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任数学教授,二级教授;1950-1953年任中国数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1954-1959年任中国数学会海大分会理事长,曾担任过上海海运学院数学系主任与基础部(现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主任,1978年任上海高校工科数学协作组组长,1981年任上海数学会常务理事

11.李修睦 (1910.10.2—1991.6.6),安徽和县人,我国图论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主要创始人曾任华中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图论研究会首届理事长。主要编写了《图论导引》《场论》《运筹学讲义》《数学规划引论》《高等几何》等教材。他于193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


12.周绍濂(1905—1986)1905年10月诞生于湖北省汉阳县柏泉乡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兰州大学教授。1928毕业于东南大学数学系(后改为中央大学)1936年夏,山东大学理学院向柏林发电报,聘请周绍濂回国担任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从此开始了“为振兴中华而培养学人与学术研究的生涯”。“七·七”事变后周绍濂携眷于9月来到重庆,并受聘为重庆大学与中央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在抗战年代里,他编译了《微分几何》、《曲面几何》、《黎曼几何与张量算法》(由于战争年代无法出版,直到1950至1953年才先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间,还在J·Chinese.Math.Soc上发表了论文《点状闭合集》。1946年6月,到上海在暨南大学数学系,周绍濂主要教授微分几何、点集论、黎曼几何、形势几何(即拓扑学)等课程。教学之外,他还编写了《黎曼空间几何》、《拓扑学讲义》、《集合论拓扑学》、《维数论》等著作。1947年周绍濂应聘兼任上海商业专科学校校长,为此,他还撰写了数篇经济方面的论文,并编写了《商用数学》、《人寿保险计算学》等教材。1955年,复旦大学决定派朱子清、周绍濂、郦福绵、谢兰安和陈湘绫等7人支持兰州大学。周绍濂的晚年献给了祖国的大西北



14.李仲珩(1905-1998), 又名李达,湖南平江人。最早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湘人李达,1924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算学系毕业,1934年获德国明兴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教授兼数学系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国立蓝田师范学院教授兼数学系主任。他从事差分方程稳定性研究。根据他和重庆大学数学系主任周绍濂教授合作发表在1941年第1卷第3期的文章《大学数学系课程内容商榷》,他主持制定了复旦大学数理学系数学组的4年教学计划。1947年秋,他赴美讲学,后在美工作他以数学物理方法见长,曾独立主持一个宇航科研部门及多个重要项目,并当选美国航空与航天研究院通讯院士他在赴美前夕,还在《科学》杂志1947年第3期上发表了《三十年来的中国数学》一文
1932年9月4-12日,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李达,与熊庆来、许国保一起,出席了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第九届ICM国际数学家大会,成为最早参加ICM的中国数学家之一彼时中国数学会尚未成立。李达在会后第三天即写出长达五千字的《世界数学家会议记录》,11月1日同时在南京的《科学世界》和长沙的《世界旬刊》刊出。该文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数学家对国际性数学学术活动最早、最详细的报道,特别是记录了设置菲尔兹奖的由来:12日"宣告本会接收Fields奖章基金,成立委员会,以Caratheodory,Cartan Severi, Takagi (高木贞治) 为委员,讨论奖章应给何人,及给予方式。"

初出江湖

Rank: 2

11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2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快一百年了!关键是现在呢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远方一来客 发表于 2025-5-19 20:28
都快一百年了!关键是现在呢

一码归一码,我现在论证的是30年代中期之前,南京大学数学系是不是国内第一,首先这个说法不是我提出来的,是一些老院士回忆的

孙光远,熊庆来这些大家就不谈了

我列的这十个学生代表,个顶个的放到建国初最起码都是二级教授级别的,而且你发现没,他们的入学时间,非常密集,就集中在两三年内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远方一来客 发表于 2025-5-19 20:28
都快一百年了!关键是现在呢

30年底之前,数学第一
30年代初期,第二
中后期,第三
四十年代中后期,第五第六的样子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萧十一郎 于 2025-5-19 21:05 编辑
远方一来客 发表于 2025-5-19 20:28
都快一百年了!关键是现在呢

中央大学没那么小家子气,不需要将教授长期雇佣在一个学校,央大采取的是流水式教授,曾经入职的名教授恐怕比清华还多,同时不同时间段流出去的也更多,所以不存在某个时间点长期养的教授一下子释放去外地,就称为对外输出,好像教授都是自己培养的,不是这么个理,就这样央大历史上相似的也只在1921-1925年那几年,而且时间就几年,那几年任教的教授都是顶级中的顶级,像熊庆来,竺可桢同级别的的大家有三四十个,照那个类比法,央大早在1925年-1927年就输出了几十个一级教授中的一级教授

初出江湖

Rank: 2

11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昨天 2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前10都难,别说院士,长江杰青都不算多,差距越拉越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5-20 07:29 , Processed in 0.13636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