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61|回复: 2

2022~2024年南大计算机学科入职名单汇总

[复制链接]

初出江湖

Rank: 2

11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计算机学院(南京)
(名单不分先后)
1、栗师,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加盟南大前,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第一届姚期智理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芝加哥丰田技术研究院担任助理研究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并于2020年在该校获得副教授职称。2023年初入职南京大学。研究方向为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与算法设计。他在若干经典和基础问题上做出重大突破,解决了很多十多年未能解决的公开难题。其多个结果分别获得获得理论计算机科学一流会议ICALP 2011获单独作者最优秀学生论文奖、领域顶级会议FOCS 2012最优秀论文奖和发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旗舰期刊Journal of the ACM (JACM)上。多项结果发表在理论计算机科学最高期刊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 (SICOMP)上,以及ACM Transactions on Algorithms (TALG),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I&C)等国际一流期刊上。他在FOCS, STOC和SODA三大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文章30余篇。
2、黄棱潇,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优。加盟南大前,任上海华为理论计算机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本科与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并先后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耶鲁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领域为理论计算机科学,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据压缩、算法公平性与机器学习理论,入选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论文陆续发表于理论计算机科学国际一流会议(STOC/FOCS/SODA/ICALP)和人工智能国际一流会议(ICML/NeurIPS/ICLR/IJCAI)。
3、符天凡,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副教授,国家海优。加盟南大前,任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RPI)计算机系担任助理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获得本科及硕士学位 (导师:张志华),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 (师从 Prof. Jimeng Sun)。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深度学习驱动的药物发现和开发,特别是在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设计的生成模型以及药物开发的深度表示学习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在临床试验结果预测方面也被选为Cell Patterns的封面文章‌符天凡的学术成果丰富,发表在顶级AI会议和期刊上,包括AAAI、AISTATS、ICLR、IJCAI、KDD、NeurIPS和UAI,以及Nature、Nature Chemical Biology、Cell Patterns和Bioinformatics等。此外,Dr. Fu还致力于社区建设:共同领导“深度学习”中文版(花书)的翻译;共同组织了前三届AI for Science研讨会;参与了一系列开源项目的开发。
4、时清凯,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导,紫金学者,国家海优,2020 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源伞科技联合创始人、蚂蚁集团技术专家、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编译技术,特别是静态程序分析技术以及基于静态程序分析的软件安全技术研究,其研究成果广泛发表于程序语言、软件工程、网络安全等 CCF A 类会议或期刊,如PLDI、OOPSLA、S&P、CCS、ICSE、ESEC/FSE等,曾三次参加全国软件大会软件原型竞赛均获得一等奖,曾获 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ACM SIGPLAN 杰出论文奖、谷歌论文奖、Hong Kong Ph.D. Fellowship等学术荣誉。5、顾荣,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达摩院青橙奖获奖者(2023)。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云计算与大数据系统,目前关注分布式AI模型训练与推理系统、智能数据管理系统等。代表文章:USENIX ATC, VLDB, EuroSys, KDD, ICDE, WWW, INFOCOM, VLDBJ, IEEE TPDS, TKDE, ToN等。6、左志强,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博士后。研究方向:系统软件、编译器、程序分析等。主持项目:PLDI、OOPSLA、OSDI、EuroSys、ACM TOCS等。7、过洁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副教授,南京大学-OPPO软件技术创新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曾荣获华为火花奖、江苏省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工程师学会优秀青年工程师奖、时谛智能CAD&CG青年学者奖、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等。研究方向:高性能图形渲染、材质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代表文章:SIGGRAPH、CVPR、ICCV、IEEE TVCG、IEEE TIP等。
8、蒋炎岩,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副教授,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曾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资助、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优秀博士论文、ACM SIGSOFT Distinguished Paper、MSRA Fellowship Award等。研究方向:关注软件分析测试、运行时系统和程序合成方面的研究。
9、郑嘉琦,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副教授,国家优青。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委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委员。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IEEE ICNP 2015最佳论文奖(第1作者),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10人),ACM SIGCOMM China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5 年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与香港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合作从事数据中心网络方向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网络协议与优化,近年来在 ACM CONEXT,IEEE INFOCOMIEEE ICNP,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 IEEE Transactions onComputers 等国际会议与期刊上发表 CCF-A/B 类论文 50 余篇,受邀担任 ACMSIGCOMMPosters/Demos,EEEINFOCOM,IEEEICNP,ACMMobiHoc,IEEEICDCS 等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为多个网络领域国际顶级刊物审稿。
10、霍静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副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得者。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新型机器学习技术,包括生成式模型、小样本学习、强化学习及其智能感知与决策应用。代表文章:CVPR,ICCV,AAAI,IJCAI,ACM MM,TPAMI,TIP,TMM,TNNLS、TCYB、PR等。
11、杨已彪,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助理教授,2019-2022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软件测试与分析、缺陷检测与定位等软件自动化技术。代表文章:ICSE、FSE、ASE、TOSEM、TSE等。
12、郑朝栋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分布式算法与分布式计算理论。代表文章:PODC、SPAA、DISC、Distributed Computing等。
13、谭添,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及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奥胡斯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程序设计语言与程序分析。代表文章:TOPLAS、PLDI、OOPSLA、TOSEM、FSE、ISSTA等。
14、宦成颖,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中科院软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高性能计算,图计算等。
15、徐经纬,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邮电通大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深度学习模块软件系统质量保障、深度学习相关应用。代表文章:ICSE、FSE、KDD、TKDE、IJCAI等。
16、朱光辉,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大数据与智能计算,包括大数据自动化机器学习、图机器学习、大模型微调与推理系统优化等。代表文章:NeurIPS、ICLR、ACM SIGKDD、IEEE ICDE、ACM SIGIR、ICDM、CIKM、AutoML-Conf、IEEE TKDE、IEEE TPDS、Machine Learning Journal、JPDC及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
17、吴化尧,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软件测试和维护。代表文章:ISSRE、ASE、TSE、IST、ICSE等。
18、王豫,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射频识别技术、智能感知与鲁适计算。代表文章:Ubicomp、INFOCOM、ICDCS、TMC、TON等。
19、王楚豫,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和博士毕业南京大学。研究方向:软件工程、程序语言、人工智能。
20、李猛,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系统,关注设计概率型和学习型索引提升物联网数据查询性能。这些索引在物联网数据查询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并获得了授权发明专利5项。部分专利技术进行了落地转化,并获得了教育部“互联网+”大赛银奖。他的相关工作已在TON、VLDBJ、TKDE、WWW、ICDE和VLDB等国内外优秀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并担任CIKM、ISPA、MSN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
21、曹培睿,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东南大学本科/北航硕士/上海交大博士。研究兴趣包括优化数据中心网络(包括拓扑、路由、集合通信和 RDMA 等)、大规模网络模拟器和网络瓶颈分析。
22、宁静仪,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毓秀青年学者。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兴趣包括物联网、移动计算、智能感知计算等。近年来,在ACM MobiCom、ACM UbiCOmp、IEEE INFOCOM、IEEE ICDCS等国际会议和IEEE JSACIEEE TMC、ACM TOS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代表性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移动计算领域顶级会议ACM MobiCom三篇。曾获2024首届长三角工科研究生学术展示大赛Best Presentation Award、江苏省2024年优秀毕业生、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A、南京大学2022年度人物提名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全国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一等奖等。
23、黄程远,现任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兴趣包括数据中心网络、分布式系统、可编程网络。
24、严锐,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毓秀青年学者,本科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华为、腾讯、字节跳动从事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人体行为分析、视频内容理解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项目各一项,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集成公关大平台揭榜挂帅项目:参与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一项。在多媒体、计算机视觉领域发表国际顶级期刊与会议论文二十余篇,包括TPAMI、CVPR、ICCV、ECCV、NeurIPS、AAAI、MM等。
二、人工智能学院(南京)
(名单不分先后)
1、赵鹏,现任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准聘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代表文章:ICML, AISTATS, AAAI, UAI, KDD, ICDM等。
2、叶翰嘉,现任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准聘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集中在机器学习及其在数据挖掘和计算机视觉中的应用,包括表征学习、元学习和模型重用。叶翰嘉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IEEE Trans. PAMI》等学术论文50余篇,受邀担任国际重要会议ICML/NeurIPS/CVPR领域主席;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3、葛存菁,现任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于中科院软件所/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数量逻辑,符号学习。
4、刘达欣,现任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博士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兴趣包括行为推理、因果推理、信念推理、不确定性推理、机器人程序验证等。目前在IJCAI、KR、AAMAS、ECAI、ISWC等高水平会议AIJ、TKDE、TWEB等一流期刊发表10多篇论文,曾获KR 2021最佳学生论文奖。长期担任AAAI、IJCAI、ECAI、KR、AAMAS、TOCL等会议/期刊的PC成员或审稿人。
5、吴震,现任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特任副研究员,中文信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感分析和低资源学习,在ACL、NeurIPS、ICLR、AAAI、SCIS等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同时担任多个国际顶级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会员。曾获2018年CCF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2018 CCF BDCI) “细粒度情感分析”赛题冠军(Top 1/1701)、CCF最佳创新价值奖、NLPCC 2020开放评测任务“MAMS情感分析”亚军。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腾讯犀牛鸟专项研究计划1项。
6、周大蔚,现任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博士。研究兴趣包括机器学习及其在计算机视觉中的应用,目前专注于持续学习、预训练模型重用和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
7、袁雷,现任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助理研究员。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兴趣是交互式智能和强化学习。尤其是在多智能体系统、多智能体大型决策模型、人机交互与协调、大型语言模型及其应用。
三、软件学院(南京)
(名单不分先后)
1、石守谦,现任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准聘副教授,国家海优。加盟南大前,任Google 高级研究员。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研究方向:网络安全。代表文章: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Proceedings of the ACM o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mputing Systems等。
2、毛云龙,现任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准聘副教授,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保护、机器学习安全、区块链等。代表文章:Security、CCS、ESORICS、IEEE TIFS、IEEE TDSC等。
3、房春荣,现任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准聘副教授,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从事智能软件工程研究。代表文章:ICSE、FSE、ASE、ISSTA、TSE、TOSEM、TDSC、SCIS等。
4、何铁科,现任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准聘副教授,本科及硕士、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智能软件工程、知识图谱和问答系统。
5、王慧妍,现任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准聘副教授,本科及硕士、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智能化软件工程、泛在操作系统数据保障、以及软件开发工具链研究等。代表文章:TSE、ICSE、ESEC/FSE、ISSRE等。
6、仝伟,现任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准聘副教授,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智能系统的安全性、隐私增强机制的健壮性和差异化私有ML。代表文章:TSE、ICSE、ESEC/FSE、ISSRE等。
7、李传艺,现任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智能化软件技术及其在软件工程、智慧司法、社会媒体计算等领域的应用。代表文章:ACM TOSEM、IEEE TSC、IEEE/ACM TASLP、ACM TKDD、JSS、InS.、FGCS、JPDC、ICSE、ESEC/FSE、ASE、ACL、AAAI、IJCAI、EMNLP等。
8、荣国平,现任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及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方向:软件过程、DevOps和大数据理论和技术等。代表文章:ICSE,ESEM,ICSSP,EASE,CSEE&T,APSEC,ASWEC等。
9、李言辉,现任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及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研究方向:智能软件测试、实证软件工程、软件分析、知识工程和形式化方法。代表文章:TOSEM、JSS、SANER、DL、QRS等。
四、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苏州)
(名单不分先后)
1、杨鲲,南京大学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智慧网络与通信研究院院长,计算机学科和通信工程学科双聘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IEEE Fellow, IET Fellow, 英国计算机协会BCS Fellow, ACM杰出科学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本硕、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博士。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无线网络和通信、通信-计算-感知的融合、AI技术赋能网络和通信等。在国际核心期刊和主要会议发表论文500多篇,授权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50多项,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引用15000次。IEEE InterCloud(云互联)创始成员及六个执行常委之一,世界移动大会WMC GLOMO大奖(业界著名的“巴奖”或“巴塞罗那奖”)的评审专家Judge,多个IEEE 期刊副编辑(如IEEE WCM, TNSE, TVT, TNB),IET Smart Cities (智慧城市)期刊副主编;IEEE通信协会杰出演讲者(2020-2021),多个国家基金项目和人才项目的评委(包括中国科技部、教育部和基金委)。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并多次获得IEEE主流会议的最佳论文奖。
2、赵阳明南京大学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南京大学智慧网络与通信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24年加入南京大学,曾长期执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年和201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分别获通信工程工学学士学位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工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贝尔实验室、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从事研究工作。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B类(即中科院BR计划青年项目)并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特任研究员。2022年入选安徽省海外引才计划创新项目(即安徽省BR计划)。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网络协议设计与优化。他已经在IEEE/ACM ToN、IEEE TPDS、 IEEE TC、 IEEE TMC、 IEEE JSAC、 USENIX NSDI、 IEEE INFOCOM等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
3、向路平,南京大学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南京大学智慧网络与通信研究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4年8月加入南京大学,曾长期执教于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15年于厦门大学获得通信工程学士学位,2020年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获得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1年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人工智能驱动的无线通信物理层相关技术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B5G/6G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端到端传输技术以及通感一体化传输等。近5年内已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涵盖如IEEE JSAC、IEEE TWC等知名期刊。在成果转化方面,已授权美国国际专利1项,并完成成果转化,联合创立英国Accelercomm通信公司。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青年科学基金、博士后站中特别资助项目以及多项企业横向项目,获得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资助;参与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他担任了国际主流期刊编委(如IET Smart Cities)以及国际会议联合主席(如12th iSCI 2024),还担任多个期刊审稿人、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如IEEE通信协会旗舰会议ICC/Globecom)。
4、殷亚凤,南京大学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准聘助理教授,南京理工大学本科/南京大学博士,2017-2023年在南京大学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行为感知识别、可穿戴计算等。代表文章: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 IEEE INFOCOM等。
5、蒋智威,南京大学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准聘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博士,2018-2023年在南京大学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文本分类,大语言模型等。代表文章:ACL、SIGIR、WWW、AAAI、IJCAI、MM、TOIS等。
6、钮鑫涛,南京大学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于南京理工大学获得软件工程学士学位,2019年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并获得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曾于2016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担任研究助理,2019年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任助理研究员,并于2023年入职智南京大学能软件与工程学院任助理教授至今。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软件测试,故障定位。在软件工程顶级期刊和会议如TSE,TOSEM,ICSE, ASE等期刊会议中发表十余篇文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面上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厦航、华为等企业获得应用。
7、张丙鑫,南京大学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南京大学智慧网络与通信研究院“毓秀青年”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24年6月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加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入选2024南京大学“毓秀青年学者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AI赋能网络和通信、通信和感知一体化网络、无线数据和能量一体化网络、智能反射面等。主研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JKW项目等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通信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多篇文章,授权(申请)国内发明专利4项。
五、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苏州)
(名单不分先后)
1、单彩峰,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导【NJU-PR骨干成员,牛书记的学生,长江讲席教授,伦敦大学博士/中科院自动化所硕士,曾在荷兰飞利浦研究院任资深科学家和团队负责人,中科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发表论文170多篇(引用1万余次)、授权各国专利100多项(其中美国欧洲日本专利60余项)。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飞利浦公司“High Potential”人才等,曾获得飞利浦公司发明奖、SPIE Medical Imaging大会最佳论文(提名)奖等;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和客座编委,是第5届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CAI 2019)组织委员会主席、第13届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Smart Cameras(ICDSC 2019)大会主席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医学图像分析3等,目前在为苏州校区招团队,所有职级都有,欢迎与单老师联系CFSHAN@ nju.edu. cn 或联系:is.hr@nju.edu.cn(智科院招聘邮箱)
2、戴望州,副院长/准聘副教授/博导【LAMDA苏州骨干成员,国家优青(海外),南大硕士及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后,IBM英才奖/Google优秀奖学金获得者)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CCF-A类推荐论文6篇、CCF-B类推荐论文1篇、CCF-C类推荐论文3篇,CCF计算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T1论文1篇,包括国际顶级国际会议NeurIPS、IJCAI、AAAI、ILP和期刊《Machine Learning》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结合逻辑推理与主流机器学习方法的人工智能理论、算法及应用。
3、袁晓彤 ,长聘教授/博导【NJU-PR骨干成员,国家优青,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导师:胡包钢)/上交大硕士,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包括IEEE-TPAMI, IEEE-TIT,JMLR等)和会议(包括NeurIPS, ICML, COLT, ICLR等)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双创人才。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科研奖励。】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图像处理、AI+气象等。
4、谢晋,长聘教授 【NJU-PCALab骨干成员,国家四青人才,南开百青,曾任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杨健团队成员,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先后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及纽约大学Tandon工程院任职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科学家,目前已在IEEE TPAMI、IEEE TIP、CVPR、ICCV、ECCV、NeurIPS、ACM MM、AAAI、IJCAI、ICRA、IROS 等计算机视觉及机器人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亚洲模式识别大会ACPR 2021最佳论文奖。曾担任Pattern Recognition的客座编辑,人工智能会议AAAI和IJCAI的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图像与视频分析和三维计算机视觉及其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中的应用,主要聚焦于三维物体和场景的特征表示、二维/三维场景的感知、机器人抓取、机器人导航与规划、人与三维场景的交互与推理等。
5、王贝贝,长聘教授【NJU-PCALab骨干成员,香江学者,南开百青,入选中国图学学会“青年托举”计划,曾任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杨健团队成员,山东大学-巴黎高科联合培养博士,先后在英国Studio Gobo 和法国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获得ACM 济南优秀博士论文奖;2019年牵头撰写高度真实感渲染方面的技术报告,入选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进展报告(CCF 2018-201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子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公司的研发项目。作为骨干参与Disney游戏Infinity 3的研发,亮片材质实时渲染应用于该游戏中。担任SIGGRAPH 2023程序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方向,渲染领域, 计算机图形学中的深度学习方法研究, 游戏开发,实时渲染技术。
6、邰颖,长聘副教授/博导【NJU-PCALab骨干成员,南大紫金学者,曾任腾讯优图实验室专家研究员(T12,原T4-1)及研究组长,南理工本/硕/博士/导师:杨健,曾三次入选斯坦福大学评选的年度全球TOP 2%科学家,谷歌学术引用被引逾10,000次,单篇一作论文最高被引逾2,200次;授权专利40余项。带领团队获得NTIRE 20&21三项超分赛道全球竞赛冠军。研究成果获得202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18年度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担任ECCV 2022,WACV 23&24,FG 2023会议的领域主席,以及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期刊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成式计算机视觉技术,包括以人为中心的内容编辑与生成、高保真图像/视频修复、以及多模态内容理解与生成等。(PS:邰老师在年轻学者里属于很猛的,单篇文章引用2000+,总引1万+)
7、张振宇,长聘副教授/博导【NJU-PCALab骨干成员,曾任职于腾讯优图实验室,南理工博士/导师:杨健,2021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如CVPR,ICCV,ECCV,AAAI,TPAMI等发表论文20余篇。长期担任CVPR,ICCV,ECCV,AAAI,TNNLS,TPAMI等会议和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3D视觉和机器学习,其中包括三维人脸重建,神经渲染,生成模型和三维场景感知等。
8、易子立,长聘副教授/博导【NJU-PR骨干成员,先后就职于加拿大奥瞳科技公司(首席专家,2017-2018)、华为加拿大公司(高级研究员,2018-2020)、北京字节跳动公司(资深算法专家,2020-2022)、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2022-2023)南大匡院本/中科院硕士/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博士,博士论文《From rule-based to learning-based image-conditional image generation》获得纽芬兰纪念大学“pass with distinction”特殊荣誉。易是热门图像生成算法DualGAN的第一作者,谷歌学术统计引用总数达2600余次(截至2023年9月)。他长期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如CVPR,ICCV,AAAI,IJCV,IJCAI、SIGGRAPH、SIGGRAPH ASIA、TOG、TIP、ACM MM等担任审稿人或评审委员会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高质量视觉内容生成、图像/视频智能编辑、图像/视频质量评价、字体识别与生成、家装/建筑图像编辑、多模态可控生成等。
9、张凯,长聘副教授/【NJU-PCALab骨干成员、国家优青(海外),哈工大博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后,谷歌学术统计引用总数达2.4万余次,发表计算机视觉领域CCF推荐A类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研究工作获得2020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主要从事图像视频复原与增强等底层视觉问题的研究。(PS:苏州校区引进的都是厉害的年轻教授哈,张教授和王利民教授的应该是师兄弟,两人被引都很高,张老师太强了,被引2.4万,是的你没看错。)
10、陈硕,长聘用副教授/特聘研究院【NJU-PCALab骨干成员,国家优青(海外),姑苏青年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已在IEEE TPAMI/TIP等业内顶级期刊,以及ICML/NeuIPS/ICLR等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谷歌学术累积引用2500余次,两项一作成果编入Springer教材书本,曾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中国第二届模糊图像处理大赛初赛第一名/总决赛第二名、中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省区一等奖、日本文部科学省理研梅峰奖等学术或竞赛奖励。受邀担任NeurIPS/ICML/ICLR/CVPR/ECCV/AAAI等多个国际顶级会议的领域主席(Area Chair)】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尤其是表征学习与自监督学习方面的算法与理论研究。
11、姚遥,院长助理/准聘副教授/博导【NJU-3DV & Graphics骨干成员、国家优青(海外),姑苏青年教授,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导师:权龙),曾任苹果高级研究员,Altizure创始团队核⼼成员(被苹果收购),代表工作包括MVSNet系列⼯作、BlendedMVS数据集及NeILF系列⼯作,⽂章总引⽤数逾两千,曾获2020年国际模式识别⼤会最佳学⽣论⽂奖】主要研究⽅向为三维计算机视觉,包括三维重建、可微渲染及三维内容⽣成。
12、范琦,准聘副教授/博导【NJU-R&L骨干成员,国家优青(海外),清华大学硕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导师:Prof. Chi-Keung TANG(IEEE Fellow)和Prof. Yu-Wing TAI(现为Dartmouth College副教授)) ,近4年内在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和期刊(CVPR、ECCV、ICLR、IJCV等)发表10多篇论文,其中8篇为第一作者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受限的视觉感知泛化、基础大模型高效适应。
13、吉炜,准聘副教授/博导【NJU-PR骨干成员,国家优青(海外),浙江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在CCF-A类会议、IEEE汇刊发表论文60余篇,包括TPAMI、TIP、ICML、NeurIPS、ICLR、CVPR、ICCV、ACL等,谷歌学术引用2000余次,长期担任TPAMI、IJCV、TIP、CVPR、ICCV、ECCV、NeurIPS、ICLR、ICML、ACL、ACM MM等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获得CVPR 2022最佳论文候选、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等荣誉。担任ACM MM会议领域主席、ACM TOMM期刊客座编委,在国际会议ACM Multimedia上组织多项挑战赛和研讨会。】研究方向为多模态理解与生成、多模态检索与推荐、多模态隐私与安全、多模态预训练模型等。
14、赵放,准聘副教授/博导【NJU-PR骨干成员,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后,先后在阿联酋起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任研究科学家和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任高级研究员。曾荣获中科院和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目前关注于以人为中心的视觉分析、三维数字人、异常检测、迁移学习等。
15、杨林,准聘助理教授/博导【中科大本科/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曾任麻省大学副研究员,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博士后)研究工作也面向这些理论方法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例如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中的任务调度,系统建模,负载均衡等等。杨林博士在计算机相关领域的顶级会议和期刊(如SIGMETRICS,NeurIPS,INFOCOM等)中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计算机系统建模与优化领域的旗舰会议SIGMETRICS发表了七篇高质量论文。除此之外,杨林博士还担任多个著名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及审稿人,如SIGMETRICS,NeurIPS,ICML,MobiHoc,ICCCN等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前沿理论与方法,在线学习和在线优化,及其在大规模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等。
16、朱昊,准聘助理教授/博导【NJU-3DV & Graphics骨干成员,姑苏青年教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南京大学博士,曾荣获IEEE CAS杰出青年作者奖、百度北极星学者、江苏省双创博士、南京大学博士生校长特别奖等荣誉。曾是曹讯组成员,与姚遥教授共同指导南京大学三维视觉实验室(NJU-3DV),同时也是计算成像实验室的一员)从事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近年来聚焦数字人三维重建、驱动与生成技术,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包含TPAMI、CVPR、AAAI、ECCV、SIGGRAPH等。长期担任TPAMI、IJCV、CVPR、ICCV、NIPS、SIGGRAPH等顶级期刊和会议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
17、郭兰哲,准聘助理教授/硕导【LAMDA苏州骨干成员,南大博士,第九届百度奖学金获得者/全球华人博士生共10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周组成员)担任国际一流会议IJCAI、ACML高级程序委员,TKDE、AIJ等国际期刊审稿人,以及 ICML、NeurIPS、ICLR等国际顶级会议程序委员,参与基金委原创探索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等,相关成果在华为、滴滴出行等业界现实应用中成功落地转化】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重点关注弱监督机器学习、稳健机器学习、学件(Learnware)等问题。
18、张绍群,准聘助理教授/硕导【LAMDA苏州骨干成员,南京大学博士,IJCAI、AAAI高级程序委员会成员,现任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和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CCF-YOCSEF委员,曾多次担任国际顶级会议(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国际顶级期刊(Nature、AIJ、JMLR等)审稿人,第二十届中国机器学习及其应用研讨会组织委员会成员,周志华的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计算、深度学习理论与算法、时间序列分析
19、李文斌,准聘副教授/博导/【NJU-R&L骨干成员,南京大学-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博士,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紫金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纵向重大基础科研项目2项。在CCF-A类会议、IEEE汇刊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TPAMI、ICML、NeurIPS、CVPR、ICCV、ICLR、AAAI等。获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江苏省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计算机学会优博等荣誉。担任ACCV 2022出版主席、WACV 2023-2025领域主席、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智能服务专委会委员】研究方向为类脑人工智能、新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软硬件协同优化。
20、杨悦昆,准聘副教授。【南开大学本科/上海微系统所博士/南大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在Nature Electronics、Nano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荣誉】主要从事研究方向为类脑智能感知器件与系统。
21、房钰棋,准聘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Neural Networks、MICCAI等领域一流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获批发明专利两项,期工作聚焦在:1)协调/适应多站点医疗数据,提高大数据构建模型的泛化性与鲁棒性;2)创新机器学习技术,集成多模态多尺度的医学数据进行临床自动诊断。长期担任TPAMI、MedIA、TMI、PR、MICCAI等国际权威期刊及会议审稿人。】近研究方向为基于人工智能和医学数据分析的跨学科领域,旨在创建智能医疗系统推进临床决策及医疗保健,包括疾病诊断和病灶检测等。
22、史桀绮,准聘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本科/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及博士后(导师:沈劭劼),在IROS,ICRA,CVPR,ECCV等机器人、视觉会议与RAL等机器人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香港科技大学红鸟优秀博士生奖学金,并担任RAL,TPAMI,TIV等国际期刊审稿人,相关成果获得多项国内、国际专利】研究方向为基于人工智能感知的机器人算法,包括同步定位与导航(SLAM)、基于点云的物体补全、 强化学习等。
23、吕月明,准聘助理教授【NJU-PR成员,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导师:谭铁牛/董晶),获202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优秀奖】研究兴趣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式识别、信息安全、数字取证。
24、傅朝友,准聘助理教授【NJU-PR成员,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导师:赫然),曾任腾讯优图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博士生最高荣誉)、IEEE Biometrics Council最佳博士学位论文奖(全球每年评选一篇)、北京市&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阿里星”计划(P7,应届生最高人才计划之一,每年十余人)、2022年腾讯“技术大咖”计划(T10,应届生最高人才计划之一,每年十余人)、CVPR 2023 Outstanding Reviewer (232/7000+)】研究方向为多模态大模型和生物特征识别,代表性工作包括Awesome-MLLM(通讯作者,发布一年多Github破万星,引用240+)、MME(一作,发布一年多引用360+)、Video-MME(一作,刚发布即同时受到Google和OpenAI特别关注)和VITA(一作,首个开源交互式Omni多模态大模型,发布两周Star破600)。已发表JCR-1区期刊或CCF-A类会议论文共20余篇,包括两篇一作IEEE TPAMI。长期担任CVPR、ICCV、ECCV、NeurIPS、ICLR、ICML、IEEE TIP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
25、杨天培,准聘助理教授【天津大学本硕博(导师:郝建业)/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后,近五年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 谷歌引用超800余次(2024年10月),长期担任ICML、NeurIPS、ICLR、AAAI等会议,以及TPAMI、JMLR、TNNLS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曾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智能体与多智能体系统优秀博士论文奖】研究方向包括AI agent,强化学习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在迁移学习与多智能体系统方向,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理论与方法,重点解决强化学习的采样低效性、大规模多智能体系统高效训练等挑战。努力推动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提出的动作语义技术,已在网易公司逆水寒游戏中落地;提出的对手建模算法在航天院所多个JS指挥控制平台上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与华为、海思相关团队建立长期合作,推动强化学习在芯片设计领域的落地。
26、王博岩,特任副研究员(专职科研)【合肥工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分校联合培养博士,清华大学博后】研究方向为科学研究大模型,多模态对齐,和认知结构。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Methods、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MICCAI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刊物,担任AAAI、WWW、IJCAI等会议,TNNLS、PR、KBS等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面上项目以及“揭榜挂帅”专项项目等。
27、季繁繁,博士后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导师:袁晓彤)】研究方向为跨域少样本学习、轻量化大模型研究等,在IEEE-TMM,IEEE-TCSVT,PR等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并担任PR,TNNL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28、张剑,博士后研究员,【南京大学博士(导师:高阳)】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领域泛化、AI4Science研究等,在IEEE-TKDE, ICCV,ECCV,PR等国际会议、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并担任NeurIPS, ICLR, CVPR, TMM,等国际会议和期刊审稿人。
, W4 r! Q% |7 k) m

赞助会员

Rank: 4

106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计算机+机器人 22个海优
) V' s2 M3 N; ~5 H# T! m今年估计要冲30个

赞助会员

Rank: 4

23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2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校学缘偏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7-7 13:35 , Processed in 0.04561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