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5|回复: 2

总结了一点:南大,东南最大的底气是输出远大于自留,自留的黑子尚且打不过

[复制链接]

赞助会员

Rank: 4

55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7-22 15: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萌萌的小猫 于 2025-7-22 16:09 编辑

自留的黑子尚且攻不破


怎么讲呢,举个例子吧,中国科学院院长主编的中国现代科学家名录中,大学本科毕业于这两个学校的有70多位,和清华相差无几,去除地学之后,仅次于清华,是第三名北京大学的两倍还不止


但是院系调整前这两个学校自留的只有30人左右,输出的超过40个了,是输出-自留最大的学校,而清华输出也就是十来个,北大是负的几十个(不考虑地学的情况)(得益于北大40年代到50年代吸血),其他母校基本持平,一般没有输出的,就算有绝对不超过5,或者干脆负数

院系调整后,南大输出的继续上升达到50+,体现了持续输血,清华输出的也大幅度上升,和南大差不多或者略微超南大达到60+,浙大输出也大幅度上升,但是上限也就是20多个;交通大学院系调整前是10+,院系调整也不过上升到15+(两交未分家前)


有人说南大和东南是两个学校,拿刀切成两半吧,一个学校代表半个数量,那南大和东南输出(74-12-5)/2各自就是29个,还是爆了几乎是除清华北大的所有学校,注意是爆了他们原本的本体,话虽难听,你去统计也是这个结论,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不是我主编的吧?

所以真正能强过南京这两个学校的,其实只有清华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中本科及以上毕业院校统计
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74位
清华大学:73位
北京大学:57位
西南联大:40位
浙江大学:25位
交通大学、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23位
中山大学,金陵大学:18位
上海医学院:13位
同济大学:11位
厦门大学:10位
唐山交大:9位
武汉大学:9位
南开大学:8位
其余:各少于8人

除却地学篇后,格局如下:
清华大学:59人
南京大学:54人
北京大学:25人
西南联大:24人
协和医学院:23人
交通大学、燕京大学:21人
浙江大学:20人
金陵大学:18人
上海医学院:13人
中山大学:12人
同济大学:11人
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唐山交大:8人


当然,南京这两个学校的宣传确实是有点问题,很多数据不是我扒别人根本不知道,城市吸引力也一般


有人说南大我尚且可以忍受,东南确实忍不了,首先数据都分成两半了,你还忍不了,再者,东南是代表工学院吧,工学院本身系科建立时间不如交大,唐交,清华,北洋等学校,甚至不如浙江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和同济大学,1924-1927年四年黄金时间还取消工学发展,但却贡献了这样的数据:

中国计算机学科的17元老,东南大学电机学科独占5位,目前可查校友中位居第一
两弹一星+最高奖,东南大学学生校友与清华并列第一(或仅次于清华)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前三位博士生导师中的两位、机械制造首批博士生导师中的2/3,热能学科唯一首位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南大学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前二之一的博士生导师,自动化首批博士生导师毕业东南大学
国防七子首批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校友排名并列第一
院系调整后华东地区最强的信息学科大学(目前的格局是浙大信息整体实力略微领先)
天下第一电力局所在地大学

无论是学科还是输出都无可挑剔,请问有什么不服的?大学的最高本质就是人才培养,请问谁做得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赞助会员

Rank: 4

55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7-22 16: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白了就是一百年了,有的学校(祖宗到孙子辈)都没赢过别人几回,还在这破大防

赞助会员

Rank: 4

55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7-22 16: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100年前,国立东南大学时期,也只有清华的庚款生(和现在的留美异曲同工)当时的国立东南大学地处背靠江苏省,靠郭秉文等人引进优秀人才过来施教,可以从这个角度赢,可以说这个结论,一百年也没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7-31 21:33 , Processed in 0.02775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