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2|回复: 1

【哈军工】哈工程的核专业,来自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吗?zz

[复制链接]

高级战友

Rank: 4

45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哈工程的核专业,来自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吗?(转载)

哈军工早期设立的五大工程系(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其实是相对独立的,不光在学校内场地独立,甚至大家研究的东西也非常独立。因为其实每个院系服务的是各自所代表的军兵种,而非某一学科,所以空军可以搞导弹,炮兵、海军一样可以搞。海军可以搞雷达、指挥仪,空军、炮兵也一样可以搞。

简单来说,哈军工早期,是「按照军兵种设系,按照兵器装备设专业」的。

而在哈军工进行第一次分建、改建时,这一思路发生了一些变化。几个新成立的院系,逐渐摆脱了军兵种的限制,朝着高精尖和单一学科集中的思路去发展了。

我们来观察下哈军工早期成立的院系和后期新成立的院系的名字,就能发现这一变化:

早期成立: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防化学兵;

后期成立:导弹、原子、电子、电子计算机;

然后,再说一下后期成立的这些院系的成立基础。因为其中很多专业,在老院系中都早有涉猎,甚至有的已经是原来某系中的某科了。所以新建时,简单理解一下,其实就是将这些科,从原来的系中分别拎出来,再合并在一起并加以扩大而已。导弹工程系如此,原子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电子计算机系也都是如此。

了解了这些背景设定,面对我后面的讲述,大家理解得也就会顺畅更多了。

那么就先从原子工程系的成立说起吧。

哈军工原子工程系,1961年8月正式成立。而按照上面的设定,原子工程系的成立基础,其实也是来自之前建立的院系,具体说来,主要是导弹工程系的第五科原子科。(而导弹工程系,则是主要来自空军工程系第七科导弹原子科和炮兵工程系的火箭专业。)

但导弹工程系原子科,也不完全是原子工程系的直接前身,因为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海军工程系也在开办与核相关的专业。

再说回海军工程系,1953年哈军工创建之时,海军工程系下设「海道测量(水文航海科)」、「舰炮与弹药(舰炮科)」、「鱼雷与水雷(水雷鱼雷科)」、「无线电通讯(通信观察科,一说称通讯观测科)」、「造船(造船科)」。而我们今天的主角之一的「舰船动力专业」,其实只是造船科下的一个教授会,即「动力教授会」。

1954年,海军工程系造船科调整「动力教授会」,将其在原有内设实验室的基础上一分为二。分为了「舰艇内燃机及其动力装置教授会」(杨光昇任主任)和「舰艇蒸汽动力装置教授会」(曾庆喜任主任)。

1955年,「舰艇蒸汽动力装置专业」开始招生。1956年,其名称变更为「燃气轮机装置专业」,该专业便是海军工程系核专业的前身了。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也在风云突变着。

1958年10月21日至1959年2月,海军政委苏振华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访问期间,苏联拒绝讨论核潜艇问题。这深深地刺痛了中国共产党人,给我们补上了现实而沉痛的一课。

1959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期间,周总经理和聂荣臻元帅在与他谈话中提出了核潜艇的技术援助问题,赫鲁晓夫却轻蔑地说:“核潜艇的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我们有了,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织联合舰队。”并拒绝向我国提供核潜艇的技术援助。对此,毛**愤然发出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于是,以陈赓为院长的院党委和海军工程系领导,为加强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决定组建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为潜艇核动力装置培养专业人才。1958年11月初,海军工程系主任黄景文、政委邓易非向教师传达我国开始研制核潜艇的消息,拉开了海军工程系筹建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的序幕。经研究,学院和海军工程系决定正式成立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教研室代号318,负责人陈宽。

1958年至1959年间,「燃气轮机装置专业」正式更名为「核动力装置专业」,此时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搞核潜艇储备人才!

然而在1960年至1961年中,国际和校内,发生了两件事,深刻影响了海军工程系的这个专业。

校内,哈军工的办学任务和方向也因上级要求,均要作出了一定的调整。简单说,就是「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即「常规兵器专业分建,尖端兵器扩建」,学院的炮兵、装甲兵、工兵、防化学兵等四个系分出,空军海军的部分专业也分出,同时陆续成立了导弹、原子、电子等新系。

也因为尖端集中的原则,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的与核、原子相关的专业,就也被学院统一调整到了新成立的原子工程系中了。具体到海军工程系,核动力装置专业中的核反应堆工程部分及相关教师并入原子工程系(新二系)去了。

当时新二系,系主任祝玉璋,政委贺达,副主任朱起鹤,姜国华,政治处主任于贞杰,副主任李宝元。其一共有三个专科,八个专业,一科(核武器设计)、二科(核爆炸测试)都来自七系(导弹工程系)五科(原子科),三科(核动专科)来自三系(海军工程系)七科(动力专科)。

一科(核武器设计)设四个专业,一专业:爆炸物理,解决内爆机理,提高核爆炸效率;二专业:常规炸药制造工艺,提高内爆效果;三专业,核装料设计,以核反应机理探讨核装料布置与加工;四专业:核武器引爆自动控制,使炸药同步引爆提高内爆效果,保证核武器不误爆(不走火)和失爆(该炸不炸)。

二科核爆炸测试设两个专业,五专业:化学分析,分析核爆炸后残留物的化学成分,确定爆炸效果;六专业:核爆炸的力学、声、光、热测试,测试核爆炸实效。

三科核动力,设两个专业,七专业:核动力工程,核反应堆及第一、二回路设计;八专业:核动力装置自动控制;

综上,海军工程系的相关教师,主要成为了核动力专科(主要是核反应堆工程专业,即205教研室)。58、59级学员班,同时随专业转入了新二系。



不过,这次调整其实也并没有把专业中的所有人都调整走,海军工程系仍旧设置除反应堆工程以外的舰船核动力装置设计专业(一、二回路,二回路为主,偏重总体)。

据原子工程系副主任欧阳昌宇回忆,原子工程系尤其是核武器设计等专科,更偏理科而非工科。或许也因此,海军工程系保留了一些更纯粹的服务核潜艇的力量。而新二系的办学方向,也决定了其后来的命运。

再说说国际上的事儿,因为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与资料,我国核潜艇设计工作暂停。基于某种原因,上级机关要求次专业暂时停办,但学院、海军工程系的领导认为,当时我国没有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这个专业对国防事业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虽然没有正式招生,但专业还是继续办着。

然而,转入原子工程系的核动力专科,却很快被下马了。已招收的一个班,又转入了核武器专科中。

而海军工程系的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在失去了58、59两届学生后,于1960年又正式招生,入学23人。1961年继续招生,入学32人,一部分教师仍去北京参加预研工作,积累经验。

1962年、1963年、1964年,这个专业没有招生。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核动力潜艇的研制工作又全面启动起来,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人才顿时紧缺,曾经是“黑户口”的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毕业生立刻成了各方争夺的“香饽饽”,1965年又只招生一期,入学26人。再以后,哈军工也没有再招生了。(拓展阅读:全网独家·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军工)1966年那张没有归处的招生简介)

哈军工核动力装置专业的毕业生参加了我国几乎所有核动力装置的建设,许多人成为了各项工程建设的骨干力量。

而反观貌似更为正统的原子工程系,此时却面临了专业危机。

原来,在当时九院(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早已是人满为患,据原子工程系副主任欧阳昌宇的调查了解,二系分配去九院的毕业学员,任支部书记、子弟学校教师和食堂主任者不乏其人。

而引爆专业,他也早从九院专家那里得到信息,那边认为这个专业与核无关,需要的人也很少,完全可以从地方大学选拔,没有必要在二系成立专业。

我对此颇为敏感,事已至此,为什么九院还保持沉默?我认为唯一的解释是九院不愿承担二系下马的责任。但系领导却反对我的看法,并指责我在拆二系的台,直到政委贺达患肝炎病愈后来二系上班,我才以事实说服了他,同意由我陪同他去九院找朱光亚谈判。

果如我所料,对方经过研究后,答复说九院无权停办二系,因二系是由军委命令而设置的。双方同意当前应停止招生,为了维护二系的师资队伍不涣散,九院将预研课题“中子弹”交由二系进行,并同意将第一颗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向二系解密,作为研究中子弹的基础。

我认为双方达成的协议,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彻底解决二系专业危机问题,因为今后九院需要的只是少数有后劲的尖子人物,完全可以从全国各著名地方大学的物理系与力学系中选拔,不必像二系这样成班地向九院端,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回院后,系决定成立中子弹研究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为加强小组的计算技术能力,学院同意从数学教研室抽调方舵参加小组,当即派出岳宗五、方舵和张若棋三人赴九院学习,带回向二系解密的第一颗原子弹部分研究资料。

当他们学习完毕,带资料回学院时,“文革”已进入**,院系两级领导均处于瘫痪状态。我十分担心这些绝密资料的散失,特别责成二系保密员姜玉贵送院机要室,但不久他自杀身亡,更令我担心。直到二系代理系主任姜国华告诉我这批资料早已转移至省军区机要室,我才放下心来。

我们研究的“中子弹”任务,已不了了之。这是哈军工原子工程系的大不幸。

就这样,两株双生花,一株成了抢手货,而另一株却长期被束之高阁起来。

1970年,哈军工二系随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专业南迁重庆,组建重庆工业大学,归二机部领导。然而由于和当地的矛盾(占了西南师范学院的校舍),以及哈工大的老师们非常思念哈尔滨时常闹着要回去,最终建校根本建不成,二机部也对此失去了信心。再加上九院也视哈军工二系为包袱,这个系最终也在1974年追随着导弹、电子、计算机等的大部队,去到了长沙工学院。

然而去到了长沙,二系的春天也并没有到来,又或者说,如来。

当时的长沙工学院,隶属于七机部,二系并归七机部之后,一度受到了七机部的重视,并希望二系能在导弹“抗核加固”上发挥作用。但此后不久,传出长沙工学院将要改为国防科大并重新参军的消息。二系有部分人担心搞“抗核加固”,会被七机部留住而失去参军机会,于是非常反对。后来,“抗核加固”的研究,二系没有参加下去。与之类似的,二炮的“763”任务,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继续下去。

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发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JF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通知》,决定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七机部与国防科工委的《交接会议纪要》中,明确指出国防科大应继续办好七机部继续的材料工艺系(五系)与机械工艺系(八系),二系将改为应用物理系。

也在当月,钱学森到校传达此文件,在谈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教学与乐学研究方向时说:

我以为应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是应用力学及其在国防尖端技术装备方面的应用;

第二是物理、核物理和技术物理;

第三是自动控制方面,或者叫控制跟各种制导技术、自动控制技术;

第四就是电子技术跟电子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第五是化学、推进剂、各种材料工艺,还有材料科学里面的尖端,就是分子设计;

第六是计算机科学技术;

第七是系统工程和数学。

这七个方面不应单单是教学,包括科学研究。研究就要研究尖端技术。这样教学工作就有了强大生命力。发展尖端科学技术,首先是加强基础专业基础,否则跟不上科技发展,这是经验证明了的,但不能丢掉“工”,因为搞工程技术是我们最后的目的。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是灵活的,今年教基础,明年教专业基础。教师既讲课,也要做研究工作。如果你达到这一点,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家可能是名教授才能做到的我们普遍做到了,那就超过了他们。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为此,要有些措施,如把基础课放到系里去,不要独立。四年学制,最后一年学专业,专业要灵活。文件说根据需要设专业,专业是经常变的,不能老一套,老一套就跟不上形势。

于是,经过讨论,国防科大临时党委提出了“按学科设系理工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原则和具体方案,经上报得到国防科委批准。为了从组织上保证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系和专业均按“理工结合”、“落实到工”的原则组建,打破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分家的局面,每个系既有专业课教师,又有基础课教师。

1979年7月,国防科大又召开教学代表会议。7月8日,钱学森副主任在精密机械系参加该系教学代表讨论该系的发展方向时说:“看来要搞电子计算机管理和控制的加工与计算机控制检测技术。”

8个系的专业设置是:

应用力学系,设气体动力学、飞行器固体力学、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爆炸力学5个专业。

应用物理系,设辐射物理与防护、高能量密度物理、激光技术、红外遥感技术4个专业。

自动控制系,设飞行器自动控制、轨道弹道与控制系统2个专业。电子技术系,设雷达、电子对抗、微波技术、飞行器无线电制导、信息显示与处理、数字信息传输、无线电测控7个专业。

材料燃料系,设金属材料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非金属材料与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固体火箭复合推进剂3个专业。

电子计算机系,设电子数字计算机、程序系统2个专业。

系统工程与数学系,设系统工程、应用数学2个专业。

精密机械系,设精密机械、非电量自动检测系统2个专业。

在1979年7月3日至10日,国防科大召开第一次教学代表大会时,钱学森在讲话中说:“在专业设置上强调理工结合,落实到工,是完全对的。把理工结合到一个系里去,这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创造。”

可以看到,此时二系,已经全面转为了「应用物理系」了。而其204教研室(核引爆),几乎就是一个纯电子工程专业,后来就转到了精密机械系去了。

此后多年,国防科大根据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国防科技发展趋势和自身优势,多次调整了学科专业。现如今,当年的原子工程系,大概被分拆到了如下两个单位去:

1999年,国防科大成立「理学院」,2004年,以理学院「光电工程学科」和「物理电子学学科」为依托组建了「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年7月,军队院校体制改革,以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主体组建了「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位于湖南长沙,前身是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于2017年9月调整组建而成的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院内专业由“哈军工”时期的数学、物理、化学教授会和原子工程系发展而来,主要承担学校数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数学、物理、生化等基础理科专业人才和相关专业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以及应用导向的基础理科前沿科学研究、理工交叉研究和重大军事应用研究。

而我们可以看到,在1993到2003年间,国防科大已经没有了核专业的博士学位,而「核科学与技术」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也是1990年才获批。另有「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可授予博士学位,但它其实是物理学的二级学科,是理学学位。


再回看海军工程系这边。

1977年恢复高考后,隶属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这个专业,又重新招生。

1978年2月,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同年,核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舰船动力系获得工程热物理、应堆工程与反应堆安全两个硕士点,这是舰船动力系的首批硕士点。

然而在此期间,核专业的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由于核动力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加上受美苏两国核事故的影响,学生毕业分配困难,直接关系到该专业能否存在。

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王兆祥、杜泽、于瑞侠等坚信核潜艇和核电站一定还会有发展,核动力人才还是需要的。于是他们带领核专业全体教职员工,想方设法为同学们解决面临的困难。

一是报学校批准,招生专业名称定为「核动力装置专业(电厂热能)」,这些学生到电厂或热电厂也可以工作,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把锅炉课也增加到指定选修课中。

二是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稳定学生情绪。

核专业教研室在经调研后,认为应千方百计坚持办下去。在兄弟院校有的调整专业方向,有的隔年招生的情况下,核专业仍坚持每年招生,为国家默默培养核专业人才并通过科研保存了教师的力量。

在核科技发展不景气时期,时任系副主任的杜泽教授,作为核学科专业带头人之一,与一批老专家带领专业骨干教师,在船舶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等支持下,矢志不移坚持核学科专业发展与建设不动摇,以历史的眼光倾力推进核学科专业的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为我国核科技工业发展培养积蓄了人才,奠定了哈船院、哈工程核学科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为哈船院、哈工程核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所以,历史的真相是这样:

哈军工的海军工程系,办核专业的原因是要研究核潜艇,以及培养研究核潜艇的专业人才!虽然后来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学校办学方向的调整,一部分力量被调整到了新成立的原子工程系,但并不是全部。

哈军工的原子工程系,筹建初期其实是面向核武器的一个系,并且偏向理科,虽然从海军工程系划来了核动力装置专业的一部分力量,但很快又下马了。

此后,海军工程系多年仍然坚持培养核动力装置专业的人才,并且对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而原子工程系却面临分配对口单位九院,并不需要这些人才的窘境。

七十年代分建后,长沙的国防科大逐渐将原子工程系调整为应用物理系,不再主攻核,而留在哈尔滨的哈船院、哈工程,依然在大力发展、坚持发展核专业不动摇。

这就导致了现如今,原子工程系的正脉如今反而不再是国内主要的核专业办学力量,而留在海军工程系的这一点核动力装置的火种,却已经成为了国内数一数二的核学院。

当年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和今天的哈工程核学院的关系,姑且就算是叔侄关系,并非是原子工程系的直接继承人。

但哈工程的核学院,又无疑是更为直接的继承了哈军工原子工程系科研和方向的衣钵。所以哈工程核专业、核学院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原属哈军工原子工程系的各位领导、教员和学长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譬如当年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副主任,朱起鹤院士,多年来对哈工程的核专业、核学院就无比的关心和关照。

所以,就业直接影响办学方向这个逻辑,早就存在于中国的高校中了!

高级战友

Rank: 4

45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军工】"原子工程系"历史沿革


        1958年,“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设立核(原子)潜艇动力装置设计专业教研室(318教研室),同时从学院抽调部分教员和在海军工程系舰船动力装置专业学习的学生到北京参加09核潜艇动力装置的设计工作。

        1961年8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哈军工”以导弹工程系的原子科为基础,成立了原子工程系(代号叫“二系”)。学院党委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先组建核武器设计、核爆炸测试分析、核动力装置设计3个专科。海军工程系核潜艇动力装置专业教研室(318教研室)调入原子工程系(二系),更名为205教研室(即“反应堆工程”相关专业),设置了堆工(包括反应堆热工)、反应堆物理和屏蔽以及反应堆控制三个教研组。在海军工程系仍设置核动力装置(二回路为主)设计专业。

      自1962年起,因09工程下马,只保留205教研室建制,学生全部转到其他专业,即所谓的留点缓办。1967年7月,“哈军工”205教研室部分教员被调到上海参加122工程。他们成为了我国“728工程”的第一代核电设计者。

       1970年“哈军工”分建,“哈军工”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的有关专业合并迁往重庆,成立重庆工业大学。“原子工程系”合并到重工大后,各专业全部停办下马。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业大学”的“哈军工”原子工程系人员并入“长沙工学院”。“长沙工学院”又请示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原子工程系各专业的方向,答复是应继续办好。原子工程系暂保留核武器内爆装药设计、核武器炸药装药设计、核装药设计、核武器引爆控制、核爆炸冲击波测试分析5个专业。1978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国防科技大学,“原子工程系”相关专业改为应用物理系。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专业”源自“哈军工”原子能专业和核潜艇动力装置设计专业。1961年,将海军工程系核动力专业调整至新建立的原子工程系,成立反应堆工程专业,但在海军工程系仍设置核动力装置(二回路为主)设计专业。1981年,学校获得“反应堆工程”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得“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8-19 03:58 , Processed in 0.27122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