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25-11-14 16: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雷军下铺的兄弟,创业家务机器人* p! E+ ]1 l" t0 Q" G9 o B" X; g) {
2025-11-14 10:36! D* z( i8 D/ R: r
) R8 P" Q' h! A. C1 n
离开小米两年后,雷军下铺的兄弟、小米原副总裁崔宝秋,创业家务机器人。
7 x/ s, _$ W5 K# ^: {
" H& v2 s8 N' v) z这位曾在小米内部挂帅技术委员会的“教父”级人物,正式将他的人生下半场押注在了具身智能这一最火热的赛道。0 R& e( D* z' o7 H1 ?8 r, f
* @2 c, S+ e7 ?) w6 \这不仅是一个资深技术高管的再出发,也标志着他的技术蓝图,从“连接万物”进化到了“改造物理世界”。
$ I, ~. k3 G: E9 D* ?# I6 k% c. N {
这一次,他不再是为“AI大脑”搭建平台,而是要亲手为AI造出一个能走进千家万户的“身体”。! Q5 F/ h9 D+ L
7 K, \, Y9 G4 O0 |0 ]% Y& m6 X
小米“技术教父”投身机器人洪流
5 v0 T6 h; t6 A3 v5 V# H, ?0 ?
! n* S8 N3 @+ }; x3 Q B) V告别了小米的庞大体系,崔宝秋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也更自由的道路。
0 s* Y: o3 K7 S! R' W* x2 ?: \9 L+ Y! ?4 W
但他并非孤军奋战,据传,在消息公布之前,他已与多家顶级VC进行了深入接洽,并且“融资洽谈进展顺利”。7 p3 [' @7 h( n4 j- ^8 V5 z4 K
6 l+ z7 ]# U" b3 }; h) ^% S; X
这个选择也并非突兀,早在小米期间,崔宝秋就是“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战略最坚定的推动者。他曾说,AIoT是小米的第一战略。但彼时的AIoT,更多是智能音箱、摄像头、扫地机等“点”的连接。3 T4 ^% U# w' l6 y
* \* J0 O# `" I8 [/ j2 N崔宝秋显然不满足于此。他想要的,或许是一个能将所有“点”串联起来,一个真正能思考、能移动、能与人交互的“AIoT终极形态”。家庭服务机器人,正是这个答案。
$ [; T% w" s4 f1 H- Z* ~$ z% Y3 ^) q+ \5 i" j% _$ X
那个曾在小米内部推动技术变革的“教父”,如今选择亲自下场,试图将他心中“CBA”(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AIoT”的蓝图,浓缩到一个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的智能躯体之中。
3 j8 _2 j* f2 ]5 b+ _% c3 ~8 [) R+ {
然而,投身机器人,并不是他离开小米后的第一站。
+ ^. Y9 B" H# A3 U
- E2 |3 Z0 Y' l时间倒回至2023年。在离开小米后,他似乎进入了一段“静默期”,没有立刻投身火热的大模型浪潮。直到新动向披露——出任国内RISC-V芯片公司进迭时空(Spacemit)的首席技术顾问。$ X# u# D% q1 G3 ^# s1 j
4 q) p/ y4 P6 k( Q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耐人寻味。他选择了一个更底层、更硬核,也更需要耐心的领域——芯片。
! x4 u& d! o7 |# `. m
Y1 K1 m8 K% v) l. x7 g# @ P这与他长久以来信奉的“开源精神”不无关系,而RISC-V正是开源指令集架构的代表。
. r, m. }8 V$ m7 \& S/ @7 \( U m/ U5 ^( g
再到此番机器人创业,这位昔日雷军下铺的兄弟,已然开启了他的人生下半场。
; N3 @2 o0 K' I0 A1 g y
0 n$ @# u3 a* `$ Z$ ^9 @$ z/ V2012年,他应雷军之邀回国加入小米,之后历任小米首席架构师、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副总裁、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集团学*发展部负责人。
; \ E9 l: X$ k3 S# { q) E
9 m5 @8 Y: [5 S' C3 i8 x他组建了小米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团队,包括搭建了小米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学*平台,推动了小米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路线。
" M9 r9 N7 E) Q7 k! i$ _# p5 m5 y* y. V. x) ?
从早期的搜索与推荐系统在小米电商、金融上的应用,到2016年开始深度学*技术在各种产品落地,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Y* f; q/ w+ G" ^) S
. F) D* v2 H! p/ Z8 X8 V6 \: K! b
武大时期,在宿舍的“卧谈会”当中,他们谈论的,正是几十年后将席卷全球的黑科技。
- `% N2 H6 e1 x( H0 b
2 F) @' S/ U& A一次,两人因为一个问题针锋相对,甚至打了一个赌。
H3 a/ E I. |; {$ {& J% g0 v( n' u, \/ V
崔宝秋认为,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的能力还太初级,让机器写作是天方夜谭。
- C3 O8 Z/ s k( F! d7 h
. N7 k6 ? l2 W而上铺的雷军,却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观点——只要语料库足够庞大,计算机就能从“库”里抓取、拼接、组合,最终“写”出文章。
" |4 _7 k. H/ ^2 p4 O
" Q* t3 A }+ u, @这不仅是一场宿舍的赌局,更像一个预言。它为两人未来几十年的交集,埋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 _9 a o4 z) [
& C) q" M. C8 H- U7 y& M& z6 J
毕业后,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5 d# l+ Q2 c% W6 H
$ ?# [; k& o8 x1 C" Y$ M
雷军留在中国,从金山“劳模”一路打拼;而崔宝秋则远赴美国,一头扎进了技术的最前沿。; Q# T; ^6 [% A0 J% L) v- O
2 b3 T8 Z+ c2 w; G' H$ \% p/ `) w在硅谷,崔宝秋先是在IBM负责数据库研发,接着在雅虎打磨搜索引擎,最后在LinkedIn依旧负责研究搜索系统。2 n) ]7 n$ W0 i+ U t% y) m6 `
, T# X" m( i) } F3 z# M
但道路的不同并未让这两位昔日同窗的联系中断,毕业后,只要雷军去美国,两人就经常见面。
: b( I* e# F3 l% O2 c( M$ U2 _" g$ F1 z- t6 [. x# l7 V s0 l! A" K
2007年金山上市,雷军在美国路演,深夜时分,他还在洛杉矶一家酒店的大堂,和崔宝秋聊得热火朝天。雷军在为他的未来招兵买马,而崔宝秋,正是他心中那个能为帝国打下技术地基的人。
0 c6 L, J+ R- w V* x1 U1 ?: S! j. N3 z2 b$ X
2012年,小米的手机业务初露锋芒,正急需一位顶尖的技术领军人来夯实地基。雷军正式向崔宝秋发出了邀请。
' \5 \ t/ m, D/ F7 r4 e& f; C# o* N
他从零开始,组建了小米的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团队,并一手推动了小米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路线。# U, s, K3 E7 @' L0 f. ^$ H" e8 [
2 A, i$ j0 l" K后来,小米正式启动“All in AI”战略,将人工智能确立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崔宝秋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小米在AI上投入再多也不为过。
0 W! k( K7 a6 @/ i4 R; s- W, N! X( l4 d5 j5 y
2017年,小米AI的重要成果——小爱同学随小米AI音箱正式发布。
1 Q' w- h0 e" ]' m( A3 I2 ^
: Z& P) T, n3 X5 U* t/ l. D; f这为三十年前那场 “机器能否写作” 的赌局写下了关键注脚——三十年前,崔宝秋赌机器“不能写”;三十年后,他亲手造出了一个能“听说读写”的AI助手。
, J8 w# \" S9 J% F! |3 p' c7 T3 w9 i) K# v7 v4 @% D4 V4 G
然而,就在小米的技术版图高歌猛进时,一场危机悄然而至。
8 r5 p- v/ e7 f9 U& `/ ~6 m
2 }+ }* k7 {+ b4 X2018年第四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风云突变。IDC数据显示,华为、OPPO、vivo等国产品牌均在增长,但小米却在经历了高速增长后,出货量严重下滑。
2 Z) M5 c! d3 ~8 R+ E8 w( V, F+ ^ i5 y9 @
这场寒冬让雷军彻底警醒。他意识到,仅靠商业模式和性价比不足以行稳致远。在内部会议上,雷军抛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判断——7 p4 V3 s; l. S0 ?
“技术,事关小米生死存亡。”
" t7 D$ P& T; ~& y2 v8 }$ k/ @4 [
必须有人来统领全局,必须有人来啃“硬核科技”这块硬骨头。
9 O5 J! n3 {/ ]; ^# C) h7 d: t; l2 h9 a& b) F5 O
2019年2月,小米正式成立集团技术委员会。崔宝秋挂帅,出任第一届主席。
. S9 A; }6 c2 B' v) q" [& T
$ L! l, Y5 W$ Y& Z! s这是雷军在危机时刻,交予这位“下铺兄弟”的最重信赖。他的职责,是为小米规划未来的技术方向、预研前沿技术、建立技术文化。0 h J* L) ~/ n' h
: k3 Q1 }4 b# N: R1 b" g上任后,崔宝秋立刻发起了一项在内部影响深远的活动——“百万美元技术大奖”。他要用最直接的方式,在小米内部“让工程师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对外则树立小米“技术立业”的形象。
- W( I! X; e" b8 O8 Z7 m8 U0 V( b
/ V" y* t' b: {& F/ b: b后来,随着小米开启“造车”这一更宏大的征程,集团的技术重心与组织架构也随之调整。2021年,崔宝秋转任新成立的集团学*发展部,开始专注于为小米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 d2 H2 m) b8 M, K& N( ?7 X
) C( v7 \" c- O a* c) [/ ~, i1 ~. @2022年底,在加入小米整整十年后,崔宝秋因个人原因正式离职。
) E3 m; m- n, F3 T W2 ~- }3 \
1 q! B$ |) g3 N. z: o他用十年时间,帮雷军造出了实现当年“赌局”的工具,也为小米打完了那场“技术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 _( [0 D9 m: G- C- ]- g7 ^. ?- @
3 v2 X( @" {% l0 M
大厂创业者逐鹿具身智能 z& F& g! f8 T8 e/ c
$ S8 A& m- I- C& B3 ~7 C/ Z
崔宝秋的选择并非个案,而是代表了当前科技圈最显著的趋势之一——为AI造“体”。
. }6 j5 G1 f2 n, p# W$ A" o7 ~, \5 f" `- M0 C4 m! o
近一两年,特别是进入2024-2025年,随着大模型技术趋于成熟,纯粹的软件和算法已不足以释放AI的全部潜力,AI需要一个“身体”去感知和改造物理世界。- [7 Z8 u& ]5 J5 Z! J
4 q1 E/ g3 x4 z ]' Q% P& j" r2 v
“具身智能”和机器人赛道,因此成为了承接这波AI浪潮的“下半场”。8 f7 F3 S$ }1 d4 E
% x& I7 Q/ ^9 L) s
在这股浪潮中,不乏星光熠熠的具有大厂背景的人物。5 l6 S) I8 |* [. t$ G& w
' m5 G3 l3 D8 E* L! J+ }例如,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彭志辉)在2023年创立的智元机器人,聚焦通用人形机器人,甫一亮相便获得了高瓴、红杉、比亚迪等顶级资本的重注。
8 S" q; P ]' \6 f# p$ D5 j5 Y6 d
3 m" l# Y* ^" i) f% t* w就在崔宝秋创业消息曝光的几天前,前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也官宣了其新项目——无界动力,同样主打通用具身智能,瞄准工业与商业服务,并迅速斩获了红杉、高瓴等机构的3亿元天使融资。
, f; h4 `/ c# W0 W: @1 G5 x) A
6 V! B. a8 x- f( T) A不难理解,这群人正是过去十年里,在“大厂”中负责搭建“AI大脑”的核心力量。如今,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出走”,是想亲手为这个“大脑”造出一个能跑、能看、能动的“身体”。+ S7 p1 f: L/ O$ k; e& R4 W
. e/ Z$ i/ e5 L9 ]他们凭借在AI、大数据和工程化领域的深厚积累,成为了资本追逐的绝对焦点,但也让这条赛道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与高期待。. `# I v2 Z ^5 q) R; q) C
" {3 ]+ Z* r5 D, l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