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ootbeer 于 2025-11-1 02:50 编辑
P507作为有机磷萃取剂,其研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直接响应了当时国家“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对关键材料的需求。袁承业院士团队在萃取剂化学领域深耕多年,通过量子化学、分子力学等手段优化磷萃取剂性能,最终成功研制出P507等系列产品。
70年代初,上海有机所袁承业院士围绕国家对稀有金属的需求,把萃取剂的应用方向调整到稀土、镍钴铜以及贵金属的分离,其研制的P507成功应用于单一高纯稀土生产及钴、镍分离,并已成为我国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萃取剂品种。袁承业的研究组解决了工业化的关键问题,使我国P507的工业应用比国外同类产品早了5、6年,并将其应用到单一稀土的生产和钴镍的萃取分离。这一贡献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0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苏锵、李德谦开展用磷酸二丁酯(HDBP)及P204萃取分离钍、铈(IV)和提取混合稀土的研究,苏锵首次提出了镧系元素性质变化的几种类型和钇与镧系元素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1964年,上海跃龙化工厂采用华东化工学院研究的萃取工艺生产出99.99%的氧化铈。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用熔盐电解法制备出镧、铈、镨单一稀土金属。
1969年,上海跃龙化工厂采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的萃取剂,应用硝酸体系对流萃取分离工艺成功生产出99.99%的氧化镧
1970年7月,上海跃龙化工厂完成复旦大学、北京有色金属设计研究总院、江西九江有色金属冶炼厂参加的“701会战”,成功得到99.99%的氧化钇。在此基础上,该厂建起生产99.99%氧化钇生产线
1971年, 上海跃龙化工厂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获得99.95%的氧化镥
1974年,有色金属研究院、806厂、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长沙有色金属设计院4家单位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环烷酸作萃取剂,混合醇作稀释剂,龙南矿混合稀土为原料,在盐酸介质中一步法制备出99.99%氧化钇。
南昌603厂成功研究“N263萃取-稀土自盐析分组分离提取高纯氧化钇”工艺流程,氧化钇纯度达到99.99%。
1973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展了P507萃取稀土和分离流程研究,分离单一稀土流程,氨化P507分离稀土研究成果后来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
1974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制备出99.9999%的高纯氧化钇。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提出了一步法及二步法环烷酸在盐酸和硝酸体系从龙南矿中萃取分离高纯氧化钇,获2项中国发明专利。1975~1985年,与江西省稀土所合作完成扩大试验和生产。“环烷酸萃取分离高纯钇”成果以专利所有权形式转让给核工业部上饶713矿。
南昌603厂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有色金属研究院、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成功第三代氧化钇提取流程——环烷酸一步法萃取提取高纯氧化钇工艺,1976年在上海跃龙化工厂投产;完成P507萃取分离工艺的研究并提出P507氨皂的使用。
1976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包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稀土萃取化学会议”上报告了P507分离稀土的研究成果。
1978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完成的“稀土元素的提取、分离、分析和应用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稀土行业的P507,P204萃取法等真正大面积使用的萃取剂及方法,主要是上海有机所和长春应化所以及冶金行业众多单位等单位的贡献,这从国家三大奖就看得出来。
至今,这款萃取剂只有中国能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海外仅存一些实验室级别的供应能力。其他萃取剂如P204、P229和P350等,也是中国占据绝大多数产能,这都要感谢袁承业院士的杰出贡献。下一代萃取技术目前也只有中国有能力研发。
中国稀土产业已不是单个点或线的优势,而是全面优势,无数技术人员的贡献才造就今日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