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NDY99

中美贸易战最大底气,出自交大毕业生徐光宪

[复制链接]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

2008

积分

0

贡献

80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15 08: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景仰暗留心中
是更好的怀念

初出江湖

Rank: 2

13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15 13: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123123 于 2025-10-15 13:46 编辑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0-14 23:22
你啥也不懂就别人云亦云了,稀土行业那么多人,有几个会认为徐光宪是中国稀土之父,简直是笑话。稀土分离 ...

可以看看青蒿素的研制过程。研制疟疾药物的523工程同样是国家层面的努力,也有领导办公室,组织协调研究工作,不参与具体技术。但是在具体工作上,屠呦呦做出了关键贡献,从而获得各种奖励。

回到稀土,在徐光宪之前工作的那些人,用的还是借鉴国外的方法,没有创新,贡献是在中国开始建立了稀土产业,对外国冲击不大。只是在徐光宪的研究工作之后,才有了 "China Impact", 导致国外的有关公司减产破产,中国的稀土产业开始飞跃领先。无疑徐光宪的创新工作是关键的。

初出江湖

Rank: 2

8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15 16: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tsenway 发表于 2025-10-15 08:27
徐、高俩老均已已逝世多年
再说当时,没人想到如今的形势
学者夫妇不见得有当代人的觉悟。

两位前辈已经很厉害了,还有很多学生继承了衣钵,人民群众会记住他们的突出贡献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4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15 21:55: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面 发表于 2025-10-13 22:48
上交学届培养第一人

交通大学 跟上交没关系。

新手上路

Rank: 1

1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15 23:06: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网大 发表于 2025-10-15 21:55
交通大学 跟上交没关系。

照你的逻辑国立清华和西南联大毕业生都跟清华没关系了?

高级战友

Rank: 4

84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16 15: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0-14 23:22
你啥也不懂就别人云亦云了,稀土行业那么多人,有几个会认为徐光宪是中国稀土之父,简直是笑话。稀土分离 ...

你说的应该没错,但我们也需要一个典型来代表整个行业嘛。。。。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

2008

积分

0

贡献

80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16 15: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tarura 发表于 2025-10-15 23:06
照你的逻辑国立清华和西南联大毕业生都跟清华没关系了?

她是在表明:
她跟中国人没有关系.

赞助会员

Rank: 4

93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16 15:2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造神从来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

2008

积分

0

贡献

80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16 18: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咱可以利用稀土对芯片行业的影响
让米蒂这些高价股市的陷入大波动
造成米蒂投资者信心下跌
这完全可能严重搓伤川建国关税战的意志

初出江湖

Rank: 2

13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29 06: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123123 于 2025-10-29 06:20 编辑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0-14 23:22
你啥也不懂就别人云亦云了,稀土行业那么多人,有几个会认为徐光宪是中国稀土之父,简直是笑话。稀土分离 ...

徐光宪的贡献就类似屠呦呦在青蒿素中做出了关键贡献一样。

在徐光宪之前做得最好的苏锵,评上了院士,也就是分离一种或少数几种稀土而已,哪里比得上徐光宪的串级萃取能够一次性高效高纯度分离。只有在徐光宪的研究成果出来以后,中国的稀土产业才有了飞速发展,占据绝对优势。至于什么冶金行业,不过是使用徐光宪的研究成果而已。

其实很简单,为什么国家要在1972年去找徐光宪研究稀土的分离?不就是因为国家对之前的单位和人员的工作不满意么,这些人也想来和徐光宪争功?说徐光宪只是"某阶段某工艺的参与者“是不对的,他是该工艺的发明者,而不是无关紧要的”参与者“;他发明的工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工作的这个阶段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阶段,别的阶段不能相比。

初出江湖

Rank: 2

13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29 06: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123123 于 2025-10-29 09:38 编辑
tianya2088 发表于 2025-10-16 15:20
你说的应该没错,但我们也需要一个典型来代表整个行业嘛。。。。

他说错了,大错特错。

在稀土产业,徐光宪的作用无与伦比。1972年国家为什么找徐光宪去研究稀土的分离?就是之前的人做得不好,国家不满意。在徐光宪做出研究成果之后,整个产业都是使用徐光宪的研究成果。可见徐光宪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居然说什么徐光宪的作用连1%都没有,这是什么混账话,蠢不蠢?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98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30 00: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a123123 发表于 2025-10-29 06:16
他说错了,大错特错。

在稀土产业,徐光宪的作用无与伦比。1972年国家为什么找徐光宪去研究稀土的分离? ...

你啥也不懂就别瞎咧咧了,我早年就是搞稀土研究的,稀土从开采精选分离提纯以及生成各种材料,方法过程多种多样,压根没有统一的方法,每个矿和工厂车间都不一样,老实说,有没有徐光宪,都不影响中国稀土行业现在的成就。中国稀土的成就靠的是国家意志,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小。

初出江湖

Rank: 2

13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30 04: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0-30 00:21
你啥也不懂就别瞎咧咧了,我早年就是搞稀土研究的,稀土从开采精选分离提纯以及生成各种材料,方法过程多 ...

嗯,不管你怎么巧舌如簧,国家还是对别人不满意,所以才去找北大化学系,徐光宪接下了国家的任务。正是在徐光宪做出成果之后,中国的稀土产业才实现了跨越。当然了,没有徐光宪,也许会有第二个人做出类似的贡献,谁做出了类似的贡献就享有类似的地位。

青蒿素,杂交水稻的研究也是出于国家意志,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是谁做出了关键贡献,谁就能获得崇高荣誉。

青蒿素的纯化萃取临床等实验,各个组也同样有不同的条件,有的组做的结果比屠呦呦的还好;杂交水稻,同样谢华安颜龙安等人的产量也超过了袁隆平,那又怎样?关键的一步是由屠呦呦袁隆平做出来的,别人的微调不影响他们的贡献,他们的关键贡献就确定了他们的地位。

初出江湖

Rank: 2

7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0 07:11: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0-30 00:21
你啥也不懂就别瞎咧咧了,我早年就是搞稀土研究的,稀土从开采精选分离提纯以及生成各种材料,方法过程多 ...

赶紧去领国际科学技术最高奖,呵呵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30 07:33: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拿出来跟徐光宪的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如果有比徐独特的地方效果好那应该得到奖什么的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98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31 04: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a123123 发表于 2025-10-30 04:33
嗯,不管你怎么巧舌如簧,国家还是对别人不满意,所以才去找北大化学系,徐光宪接下了国家的任务。正是在 ...

别扯淡了,青蒿素和杂交水稻这两个,个人的作用很大,尤其是杂交水稻。

但徐光宪这个完全不一样,有没有他,中国稀土产业的地位和能力没有什么不同,瞎咧咧的几位压根不懂稀土行业。

初出江湖

Rank: 2

13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31 04: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123123 于 2025-10-31 04:35 编辑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0-31 04:20
别扯淡了,青蒿素和杂交水稻这两个,个人的作用很大,尤其是杂交水稻。

但徐光宪这个完全不一样,有没有 ...

不管你怎么狡辩,徐光宪之前那些人就是不行,国家就是不满意。显而易见,在他之前的那些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东西,比不上国外。那时候,”国内的稀土生产工艺和技术都十分落后,世界上一些国家却把稀土生产技术作为高度机密对中国实行封锁。长期以来,中国只能守着巨大的资源,只能向外国出口稀土矿然后再进口稀土制品”。所以国家才找到北大化学系和徐光宪。有了徐光宪的研究成果,才有了中国稀土产业今天的地位。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98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31 04: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da 发表于 2025-10-30 07:33
拿出来跟徐光宪的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如果有比徐独特的地方效果好那应该得到奖什么的 ...

你们但凡看一下中国稀土学会的稀土学科史大事纪,也不会在这里闭眼睛瞎吹,呵呵。

单单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稀土有关的全国科学大会奖就有很多

有色金属研究院完成的
“盐酸优溶、溶剂萃取分离独居石稀土新工艺”、
“在盐酸体系中用环烷酸萃取提纯99.99%氧化钇”、
“从氟化铈镧矿混合稀土中分离氧化镧(P350高浓度料液萃取法)”、
“锌粉还原-碱度法制取高纯氧化铕”、
“稀土钴永磁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稀土钴永磁材料测定技术的研究”、
“电光源新添加剂发光材料的制备”、
“彩色电视稀土红色荧光粉和投影电视稀土白色荧光粉”、
“钇基重稀土合金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等成果都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完成的“稀土元素的提取、分离、分析和应用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的“用伯胺从包头稀土精矿硫酸焙烧水浸液中萃取分离钍和制取硝酸钍工业性试验”项目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北京矿冶研究院、包头冶金研究所和中国稀土公司三厂共同完成了“浮选-选择性絮凝脱泥流程选别白云鄂博主东矿中贫氧化矿半工业试验”于1988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0年,湖南稀土冶金研究所为我国向南太平洋水域发射洲际导弹圆满成功作出贡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贺电、贺信表扬,导弹上的材料为稀土镁合金、稀土铝合金。

1970~1980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立了用伯铵从包头矿中分离钍和提取氯化稀土的环境友好流程,还开拓了以P507溶剂萃取分离技术的第二代稀土全分离流程,已广泛用于我国稀土冶金生产。

1981年4-6月,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与上海跃龙化工厂、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甘肃第一冶炼厂、包钢稀土三厂合作完成了P507-盐酸体系Nd-Sm、Ce-Pr、La-Ce三步萃取分离工艺半工业试验,得到99.99%的氧化镧、99%的氧化铈、镨钕富集物和钐铕钆富集物,稀土总收率大于99%,同年9月由冶金部组织通过鉴定。

1984年形成了稀土永磁两个科研团队:一个是冶金部所属的联合研究小组,组成单位有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另一个是由中科院物理所、电子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

1984年2月,中科院物理所和电子所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磁能积达到38 MGOe的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1989年,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牵头与包头稀土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合作,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新型稀土铁基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获得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稀土行业获得的国家级奖项太多了,多如牛毛,我还是那句话,徐光宪那点贡献还是别瞎吹了,差不多行了。










初出江湖

Rank: 2

13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31 07: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123123 于 2025-10-31 07:21 编辑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0-31 04:56
你们但凡看一下中国稀土学会的稀土学科史大事纪,也不会在这里闭眼睛瞎吹,呵呵。

单单1978年全国科学大 ...

看来看去,别的人在稀土的分离提纯和分离效率上没有出彩之处,怪不得要把稀土原料出口让别人提炼再高价买稀土制品回来,怪不得国家要找北大化学系和徐光宪。至于后来再用于永磁材料,制造合金之类的,那是稀土分离提纯之后的后续工作,正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之后,别人围绕青蒿素做的结构测定,临床试验,有机合成工作一样,这类后续工作没啥可圈点的。


不管你怎么吹,也改变不了”国内的稀土生产工艺和技术都十分落后,世界上一些国家却把稀土生产技术作为高度机密对中国实行封锁。长期以来,中国只能守着巨大的资源,只能向外国出口稀土矿然后再进口稀土制品”的事实。

徐光宪的最高科技奖爆了那些一般奖项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31 07:15: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0-31 04:56
你们但凡看一下中国稀土学会的稀土学科史大事纪,也不会在这里闭眼睛瞎吹,呵呵。

单单1978年全国科学大 ...

你同意下面说法吗?

‌突破阶段(1978-1985年)‌:徐光宪串级萃取理论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成本降低60%-70%,1980年实现工业化应用;P507萃取法推广,奠定全元素分离基础。‌‌2‌‌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98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1 01: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a123123 发表于 2025-10-31 07:01
看来看去,别的人在稀土的分离提纯和分离效率上没有出彩之处,怪不得要把稀土原料出口让别人提炼再高价买 ...

我劝你啥也不懂就不要继续扯蛋了,你搞过稀土研究吗?你认识几个稀土行业的人。

稀土的分离提纯有非常多的方法,每个企业每种稀土元素都有各自适合的方法,有没有徐光宪,完全不影响中国稀土的开发和生产,徐光宪自己都不敢吹他是什么中国稀土之父,简直是笑话。

至于萃取这种非常古老的技术,早就在中国稀土行业使用了,而且萃取剂有很多种,中国稀土行业最重要的突破贡献都是冶金部和有色金属总公司各个单位做的,连长春应化所这些从50年代就参与稀土研究开发的单位都不敢过于吹捧自己,徐光宪70年代才参与一小部分分离工作,连中国稀土发展的1%贡献都不一定有(因为有没有他没啥区别,不信你问问稀土行业的同人)。

徐光宪靠稀土萃取分离倒是拿了一个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啥只是三等奖,因为本来就没啥突破),相比于稀土行业其他同志获得的各种一等奖,真没啥好吹的。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98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1 01: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da 发表于 2025-10-31 07:15
你同意下面说法吗?

‌突破阶段(1978-1985年)‌:徐光宪串级萃取理论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成本降 ...

所以说你们都不懂,完全是闭着眼睛瞎吹。

徐光宪用老旧的DTPA搞稀土分离,现在基本没人用,现在常用的P204、P507等萃取剂的相关研究,你们可以看看上海有机所袁承业院士的贡献

袁承业是我国萃取剂化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在“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中,成功研制了P204(双(2-乙基己基)磷酸酯)、P350(甲基膦酸二甲庚酯)及P507等关键萃取剂,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袁承业于1958年建立并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中国国防工业的急需。20世纪70年代结合中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
他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后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处理,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而袁承业的伟大贡献没人提,他荣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反倒是三等奖的徐光宪莫名其妙成了稀土之父,可笑啊。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98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1 02: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otbeer 于 2025-11-1 02:50 编辑
wangda 发表于 2025-10-31 07:15
你同意下面说法吗?

‌突破阶段(1978-1985年)‌:徐光宪串级萃取理论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成本降 ...

P507作为有机磷萃取剂,其研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直接响应了当时国家“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对关键材料的需求。袁承业院士团队在萃取剂化学领域深耕多年,通过量子化学、分子力学等手段优化磷萃取剂性能,最终成功研制出P507等系列产品。


70年代初,上海有机所袁承业院士围绕国家对稀有金属的需求,把萃取剂的应用方向调整到稀土、镍钴铜以及贵金属的分离,其研制的P507成功应用于单一高纯稀土生产及钴、镍分离,并已成为我国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萃取剂品种。袁承业的研究组解决了工业化的关键问题,使我国P507的工业应用比国外同类产品早了5、6年,并将其应用到单一稀土的生产和钴镍的萃取分离。这一贡献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0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苏锵、李德谦开展用磷酸二丁酯(HDBP)及P204萃取分离钍、铈(IV)和提取混合稀土的研究,苏锵首次提出了镧系元素性质变化的几种类型和钇与镧系元素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1964年,上海跃龙化工厂采用华东化工学院研究的萃取工艺生产出99.99%的氧化铈。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用熔盐电解法制备出镧、铈、镨单一稀土金属。

1969年,上海跃龙化工厂采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的萃取剂,应用硝酸体系对流萃取分离工艺成功生产出99.99%的氧化镧

1970年7月,上海跃龙化工厂完成复旦大学、北京有色金属设计研究总院、江西九江有色金属冶炼厂参加的“701会战”,成功得到99.99%的氧化钇。在此基础上,该厂建起生产99.99%氧化钇生产线

1971年, 上海跃龙化工厂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获得99.95%的氧化镥

1974年,有色金属研究院、806厂、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长沙有色金属设计院4家单位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环烷酸作萃取剂,混合醇作稀释剂,龙南矿混合稀土为原料,在盐酸介质中一步法制备出99.99%氧化钇。

南昌603厂成功研究“N263萃取-稀土自盐析分组分离提取高纯氧化钇”工艺流程,氧化钇纯度达到99.99%。

1973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展了P507萃取稀土和分离流程研究,分离单一稀土流程,氨化P507分离稀土研究成果后来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

1974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制备出99.9999%的高纯氧化钇。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提出了一步法及二步法环烷酸在盐酸和硝酸体系从龙南矿中萃取分离高纯氧化钇,获2项中国发明专利。1975~1985年,与江西省稀土所合作完成扩大试验和生产。“环烷酸萃取分离高纯钇”成果以专利所有权形式转让给核工业部上饶713矿。

南昌603厂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有色金属研究院、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成功第三代氧化钇提取流程——环烷酸一步法萃取提取高纯氧化钇工艺,1976年在上海跃龙化工厂投产;完成P507萃取分离工艺的研究并提出P507氨皂的使用。

1976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包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稀土萃取化学会议”上报告了P507分离稀土的研究成果。

1978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完成的“稀土元素的提取、分离、分析和应用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稀土行业的P507,P204萃取法等真正大面积使用的萃取剂及方法,主要是上海有机所和长春应化所以及冶金行业众多单位等单位的贡献,这从国家三大奖就看得出来。


至今,这款萃取剂只有中国能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海外仅存一些实验室级别的供应能力。其他萃取剂如P204、P229和P350等,也是中国占据绝大多数产能,这都要感谢袁承业院士的杰出贡献。下一代萃取技术目前也只有中国有能力研发。

中国稀土产业已不是单个点或线的优势,而是全面优势,无数技术人员的贡献才造就今日的辉煌。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1 07:15: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1-1 01:47
所以说你们都不懂,完全是闭着眼睛瞎吹。

徐光宪用老旧的DTPA搞稀土分离,现在基本没人用,现在常用的P2 ...

下面说法是不是事实?

徐光宪串级萃取理论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成本降低60%-70%,1980年实现工业化应用;

高级战友

Rank: 4

84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1 08:09: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1-1 02:07
P507作为有机磷萃取剂,其研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直接响应了当时国家“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对关键材料 ...

谢谢,了解啦,我们好多工程就是这样,宣传的那个并不是那个真正干活的。。

初出江湖

Rank: 2

13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1 12: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123123 于 2025-11-1 12:27 编辑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1-1 01:10
我劝你啥也不懂就不要继续扯蛋了,你搞过稀土研究吗?你认识几个稀土行业的人。

稀土的分离提纯有非常多 ...

用不着认识,这里的人没几个认识诺贝尔奖,但不妨碍大家可以评价诺贝尔奖获得者。

不管你怎么为别人吹得天花乱坠,堆再多普通人头甚至可以把清洁工食堂的师傅也可以加进来,但是都抢不了功,怎么你也否认不了那时候中国只能出口稀土矿产,高价购买国外的稀土制品的事实。国家就是要去找北大和徐光宪,只有在徐光宪的研究成果之后,中国的稀土产业才突破起飞。

徐光宪做出了关键的贡献,没有徐光宪,中国的稀土产业就继续在低水平徘徊,不会有”China Impact".

初出江湖

Rank: 2

13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1 12: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123123 于 2025-11-1 12:47 编辑
rootbeer 发表于 2025-11-1 01:47
所以说你们都不懂,完全是闭着眼睛瞎吹。

徐光宪用老旧的DTPA搞稀土分离,现在基本没人用,现在常用的P2 ...

原来袁承业只是拿了200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而徐光宪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比袁承业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早期的国家评奖有偏差(其实徐光宪也拿过自二,只是这个奖对他有点低),对于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屠呦呦不也只拿了二等奖么,出来不少抢功的人不也说什么屠呦呦贡献不大么,等到国家认识到他们的成果重要性之后,授予徐光宪和屠呦呦最高科技奖才是对他们的公正评价。可惜徐光宪院士去世早了点,要是多活一年,都应该给他颁发一个“共和国勋章”。

不过袁承业和苏锵都没有出来抢功,可见他们是承认徐光宪的贡献的。

初出江湖

Rank: 2

13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1 12: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tianya2088 发表于 2025-11-1 08:09
谢谢,了解啦,我们好多工程就是这样,宣传的那个并不是那个真正干活的。。 ...

徐光宪院士是真正干活的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98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2 00: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a123123 发表于 2025-11-1 12:04
用不着认识,这里的人没几个认识诺贝尔奖,但不妨碍大家可以评价诺贝尔奖获得者。

不管你怎么为别人吹得 ...

你啥也不懂,稀土行业的人也不认识,天天闭着眼睛瞎吹,我跟你这种小白讲道理真是闲的。

但凡懂点稀土行业的发展史,都不会说出“中美贸易战最大底气,出自交大毕业生徐光宪”,真是太可笑了,可笑之极。

我实事求是地再说一遍,有没有徐光宪,完全不影响中国现在稀土产业的独霸地位,这是国家意志决定的,徐某的贡献被夸大到可笑的地步,比透明计算还要可笑。

你也不用回我了,有眼睛的人看我贴的东西自然明白。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98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2 00: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da 发表于 2025-11-1 07:15
下面说法是不是事实?

徐光宪串级萃取理论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成本降低60%-70%,1980年实现工业化 ...

显然不是事实,我列举的中国稀土协会公布的中国稀土大事记里,早在60年代就实现99.99%纯度,而且不是一家两家。

没有袁承业院士的P507工业化,稀土萃取,尤其是重稀土萃取就很难有效率地实现,这款萃取剂只有中国能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海外仅存一些实验室级别的供应能力。其他萃取剂如P204、P229和P350等,也是中国占据绝大多数产能,这都要感谢袁承业院士的杰出贡献。

但我也不会吹嘘袁承业是稀土之父,中国稀土行业是百万从业者集体的力量,压根没有稀土之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11-24 21:48 , Processed in 0.20879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