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未央 于 2025-11-24 16:48 编辑
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非资深院士队伍将扩容45%,国家科技奖有效数量减少75%,2030年后一项国家奖当选院士或成为常态。
2025选年非资深院士共计59人,若按照每年新增8人,且无意外情况,农业学部非资深院士将在2035选年超过80人,并在2041选年达到峰值约85人,非资深院士队伍较2025选年将增加45%。2040-2044年期间将有接近30人资深,2043届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将稳定在70人左右。
2020年以前农业领域每年约有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5项科技进步奖,国家奖改革后两年一评,获奖数每届约3项发明奖、15项进步奖,除去院士或大龄退休人员或科学院候选人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奖项,大概只有12项有效,相当于较改革前减少75%。
今年增选结束后,近五届小于60岁的候选人还有36人,而61-65岁的候选人还有67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3届竞争将极为激烈,老运动员与新运动员将继续同台竞技,手握两项国家奖的老运动员优势加大,超65岁的候选人可以把握近年窗口期,重新披挂上阵。3届后竞争难度开始下降,只获得一项国家奖并当选院士的情况将成为常态,50岁左右的国家奖第一完成人,硬熬大概率都能熬上院士,如兰州兽医所郑海学(1979年生,获2023年技二)、山东农大杨越超(1974年生,获2023年技二)、海大艾庆辉(1972年生,获2023年科二)。
中国农大的国家奖表现、人才队伍厚度仍将是无可争议的农校第一,每届上一个可以说是手拿把掐。南京农大未来几届也有期待,丁艳锋(1966年生,2025科二初评、2011年科二第二)、陈发棣(1970年生,2018年技二)、朱艳(1976年生,2008年、2014年科二第二,积攒国家奖中),农资环的产学研有优势,预计也会推出候选人。华中农大未来几届已无有竞争力的候选人,拿省部级奖还行,上国家二等奖十分费劲,最好的办法是挖一些潜力股过来参选,特别是在短板的植保/农资环/大豆/小麦/牛/鸡等领域,不要浪费近几届在校院士的选票。地方院校若有老运动员可以继续尝试,或者堆资源推年轻的明星选手拿到国家奖,抓住2035年左右的窗口期,也能有所突破。
中国科学院生医学部:保不住的名额,上不去的院士。
工程院农业学部毕竟是专业对口、在领域内选,可能令农校更为头疼的,还是在科学院生医学部,最近一次农校的科学院院士增选消息还得是2017年的刘耀光院士。现在生医学部增选难度每届都上一个新高度,没个三五篇CNS正刊,120%的大名单都冲不出去,说是农业组,但凡是和植物沾边的都过来争一争,受到各研究所、综合院校的疯狂挤压。这一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表现上也可看出一二,西湖大学今年在生命科学部拿了4个杰青,而南农近5年只有3个杰青,生物一处/二处/生物医学处/交叉融合处离农校越来越来,甚至环境生态处、园艺处也在逐渐被蚕食,唯有动物处还算安稳。科学院农业口每年上2个人,却和农校没啥关系,能有一个当家院士都是大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