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y 发表于 2025-7-5 23:00:14

院士增选改为大同行评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

今日是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推荐提名的最后一天。

回顾2023年,共增选出59名中科院院士、74名工程院院士。然而,这次结果与计划名额相差甚大。其中,中科院计划增选名额为79名,实际当选59名,比例约74.7%;工程院计划增选名额不超过90名,实际当选74名,比例约82.2%。缺额为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中最大,结果无不表明,我国的院士选拔迎来了历史最严季。

2023年院士增选首次明文禁止说情打招呼,违规者将永久取消参选资格。

选拔分两轮,第一轮改为外部同行专家评审筛选出增选名额120%的候选人后,由院进行第二轮投票。不论是院士还是同行专家,均独自评审、独立投票,大大减少候选人与投票人、投票人与投票人之间的接触交流。

参加评审的外部同行专家管理最为严格,每名投票人都需要上交手机、闭门不出,也不能进行交流,审阅候选人的材料后,独立进行投票,“据说饭都给你送上来的"。

与往年相比,院士之间特别是院士与候选人之间的接触、交流,大大减少了。往年的院士评选,在学部环节就会议不断,至少有专业组讨论、学部全体会议、第二轮候选人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等环节,且规定院士必须全程参与才能投票,在这些会议上院士们公开交流较多。

但2023年,公开的讨论交流相当于消失了。候选人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的环节也被取消,外部同行专家评审和院士投票,均以看电子材料为主。“现场答辩介绍环节也取消了,理论上你看材料就可以了。"

院士在投票时均需要独自评审、独立投了有效减少了选举期间“说情打招呼“的情况。

叮咚叮咚 发表于 2025-7-5 23:13:26

先大类评审,打掉小团体;再回头小类评审,再接着大类评审,周而复始。

念四 发表于 2025-7-5 23:14:36

材料要吹,但要吹的恰到好处,让评审人感觉是实实在在的。

梦里水乡 发表于 2025-7-6 08:05:25

个人觉得第二轮差额全院大投票反而有问题,农业院士选医学院士,不是以前那种学部选出来后最后一步象征性全院投票一下,而是实打实的有差额选举,这不太合理,非京沪的院士候选人即使在领域内实力强劲,进了120%名单,也相对更容易因为在京沪院士圈知名度不够而被最后刷下来。

长岛 发表于 2025-7-6 08:14:46

院士是有私心不假,万杰长就没有私心了吗?很多院士因为已经到顶了,反倒没什么私心。本来是想学部定指南,大同行按图索骥,结果很多优先方向都轮空了。

jiubajiuba 发表于 2025-7-6 08:23:10

长岛 发表于 2025-7-6 08:14
院士是有私心不假,万杰长就没有私心了吗?很多院士因为已经到顶了,反倒没什么私心。本来是想学部定指南, ...

你不懂里面的逻辑。以前上院士只需要搞定领域那几个院士就行。现在第一轮评审有长江,杰青,优青。甚至没有帽子的,人群一下扩大到几百人。根本没法去搞关系。

beta756 发表于 2025-7-6 08:32:45

院士史上最严是2007年,第一次实行2/3票决制度,最团结是地学部,最内斗是信息学部,独苗一个,差一点光头

长岛 发表于 2025-7-6 08:35:06

jiubajiuba 发表于 2025-7-6 08:23
你不懂里面的逻辑。以前上院士只需要搞定领域那几个院士就行。现在第一轮评审有长江,杰青,优青。甚至没 ...

这点逻辑谁不懂?完全杜绝人情不现实,只是提升了难度罢了。大多数能上杰青长江的,背后就没院士撑腰了吗?单打独斗变成集体作战了罢了,真正的萝卜坑可一个都没轮空~

长岛 发表于 2025-7-6 08:43:58

本帖最后由 长岛 于 2025-7-6 08:45 编辑

大家一致赞成,在总结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有关做法的基础上,坚持十九届中央领导机构人选酝酿和“两委”人选考察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搞“海推”“海选”,采取谈话调研的方式

先看看老爷们自己是怎么做的~

jiubajiuba 发表于 2025-7-6 08:45:11

长岛 发表于 2025-7-6 08:35
这点逻辑谁不懂?完全杜绝人情不现实,只是提升了难度罢了。大多数能上杰青长江的,背后就没院士撑腰了吗 ...

你都说了啊,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搞关系,形成小圈子的难度。咋逻辑那么混乱。。。

长岛 发表于 2025-7-6 08:49:51

jiubajiuba 发表于 2025-7-6 08:45
你都说了啊,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搞关系,形成小圈子的难度。咋逻辑那么混乱。。。 ...

我的意思是学术界天然就是个圈子,不按小圈子战队,也会按大圈子站队,这样改革下来意义反而没那么大了。不打招呼这些杰长万就不知道该投谁了么,增选结果你也看到了。

长岛 发表于 2025-7-6 08:55:36

都已经候选人这个级别的大牛了,关系早就盘根错节了。真的要等到评院士才开始搞关系的人,杰青都上不去。

jiubajiuba 发表于 2025-7-6 09:03:59

长岛 发表于 2025-7-6 08:49
我的意思是学术界天然就是个圈子,不按小圈子战队,也会按大圈子站队,这样改革下来意义反而没那么大了。 ...

都杰青长江了,他们傻到自己这个领域谁厉害,都不知道?

llivs 发表于 2025-7-6 09:15:40

没有完美的制度,现在的增选机制确实让很多有实力的但得罪大佬选手脱颖而出,也选出来很多年轻有实力以前根本选不上的选手,但客观上也使得结果向大机构更加集中,利好有行政职务擅长交际宣传包装的

wszgr 发表于 2025-7-6 09:19:04

只要规定一条,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不得参与院士评选,一切都海晏河清。

lory 发表于 2025-7-6 09:24:12

llivs 发表于 2025-7-6 09:15
没有完美的制度,现在的增选机制确实让很多有实力的但得罪大佬选手脱颖而出,也选出来很多年轻有实力以前根 ...

2023年增选结果两个趋势:原985新当选院士占比显著减少(非92占比增加),京沪或有校长头衔的占比在增加

YangQjr121 发表于 2025-7-6 09:28:14

本帖最后由 YangQjr121 于 2025-7-6 09:29 编辑

   大同行万杰清评审利弊不少,现在评审方式对于东北,中部,西部也是极为不利的,2023年入选结果就能看出来。一轮外部同行专家评审筛选出增选名额120%名单,而这个评审环节中评审专家70%以上是江浙沪北学者,或多或少会优先考虑本单位或者区域内专家,从23年选举结果就可以看出, 东北,中部,西部当选人数非常少。
      之前院士直接评选是有不足,但现在万杰长就没有私心了吗?并且万杰清区域不平衡更为严重,评选质量更难保证。反而很多院士因为已经到顶了,反倒没什么私心,境界更高,更能以公心选才。、

YangQjr121 发表于 2025-7-6 09:36:25

lory 发表于 2025-7-6 09:24
2023年增选结果两个趋势:原985新当选院士占比显著减少(非92占比增加),京沪或有校长头衔的占比在增加 ...

23年评选结果反映出两个突出问题,第一.东部沿海,北上浙沪基本占到当选人的70%以上,和万杰清也就是外界大同行专家呈正态分布,东北,中部,西部当选人数更少了;第二.学阀,干部当选比例提高了,比往届高。大同行学术水平肯定不差,主要是学术评审境界,一心为公的境界不一定够。

YangQjr121 发表于 2025-7-6 09:41:41

其实院士人才增选最好的方式:就是中央领导机构人选酝酿和“两院院士”参与评选的工作模式,参考最高奖评选,十几年过去了,评选出来人都是科学的,有大作为,大贡献的。

YangQjr121 发表于 2025-7-6 09:47:15

jiubajiuba 发表于 2025-7-6 09:03
都杰青长江了,他们傻到自己这个领域谁厉害,都不知道?

万杰清不是说学术不够,判断力不够,是境界不够,他们还想进步,还想要大项目肯定要站队,有利益需求,所以要进圈子,公正性自然打折扣。反而院士直接选举,只要程序得当,减少干扰,可能更为公平公正,因为院士属于学术链顶端,不受干扰可能性更大。

长岛 发表于 2025-7-6 09:59:31

本帖最后由 长岛 于 2025-7-6 10:01 编辑

一项政策不可能没有负面作用的,有人获益,有人成为代价。
有些学校万杰长比较多,院士少或者都已经资深了,就会支持这种政策。
万杰长自己也会支持这个政策,因为权利变大了。
京沪头部高校圈子大知名度高,也不会反对这个政策。
一部分老院士也会支持,毕竟自己快要资深,自己手底下杰长万一大堆,资深了以后还能维持话语权。
主管部门知道老制度受诟病,也有动力支持改革。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政策就能出台并且执行,至于政策效果好坏,反倒是次要的了。

lory 发表于 2025-7-6 11:37:30

本帖最后由 lory 于 2025-7-6 11:38 编辑

按地域划分,2023年北京的有关高校院所共当选56名,占比42%,比2021年的36%上升了6%。上海的有关高校院所共当选18名,位列第二,不到北京的三分之一。2023年,京沪共当选74名,占比56%,比2021年的43%上升13%

jiubajiuba 发表于 2025-7-6 12:30:25

一切对自己不利的政策,都是不好的政策。

jiubajiuba 发表于 2025-7-6 12:35:35

越是没有私心。

游走江湖 发表于 2025-7-6 13:43:04

个人觉得是进步,杰青长等评委看的文章更多,可能更了解院士候选人的贡献、水平、能力。

ctvubininnon 发表于 2025-7-6 14:22:13

这样应该有效防止了院士小团体强捧或阻碍某个候选人的情况吧

lory 发表于 2025-7-6 14:34:55

整体部属院校的平台优势在减少,但京沪地域优势在增加

shanhaisanren 发表于 2025-7-6 15:14:14

本帖最后由 shanhaisanren 于 2025-7-6 15:16 编辑

YangQjr121 发表于 2025-7-6 09:28
大同行万杰清评审利弊不少,现在评审方式对于东北,中部,西部也是极为不利的,2023年入选结果就能看 ...
。      

长岛 发表于 2025-7-6 15:35:29

ctvubininnon 发表于 2025-7-6 14:22
这样应该有效防止了院士小团体强捧或阻碍某个候选人的情况吧

就不说颜宁了,就清华现校长不一样火箭提拔么。这种情况本来也避免不了。

1944931585 发表于 2025-7-6 15:54:27

问题是怎么安排同行,哪些同行可以参加评审?复盖面多大,是随机的抽选还是指定?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院士增选改为大同行评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