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1-30 11:35: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iwangxing 于 2024-11-30 12:51 编辑 ! H: X8 d. i. n6 n
beyond2008 发表于 2024-11-30 10:18: K. [5 Q9 s0 f
贵电的四川省科技奖励提名名单出来了
+ p7 o I' f; e8 J$ v' _2023四川省自然一等大翻车,发明一等被刷(孔校),杰出贡献被刷(Xs),进步一等通用专用2(只有周主任的专用有希望推荐国奖)
; g+ F# p9 N/ y9 E6 H* F: _ ~, J, r2 }6 L
2024四川省科技奖励,不太乐观,瞎猜计算机是赢家:* r# }5 m8 v9 O. o
杰出贡献(概率较大)0 N$ R; ^% k* b& p& D# {2 c
自然一等(区块链-陈厅(推荐一等),多媒体-杨阳(申ht等))& C8 q5 |2 b: F6 K
发明一等(低空雷达,孔校)
+ i$ x" C8 v$ v( e4 G; C' S+ P进步一等(功率电源芯片,集电),外骨骼机器人(程洪等)& H% M" K/ B( n8 _
# s0 ~, o7 b) E3 v2 t. w
3 w/ o2 {3 q* g3 u2 X, n/ h
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 L7 c/ v4 p1 \( o7 y- q6 g$ i* J& R! r% o4 E ?9 H
1、推荐奖种: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X2 t& Q- z% s0 E3 h2 o w7 m( Q; a
2、项目名称: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 ^6 e% V! K7 V; ]( X" g, B% o4 M
3、提 名 者:电子科技大学5 t' ?3 q% D0 A8 {
4、提名意见:
B3 X- T1 d& P) Z$ `该项目经过十余年的深入探索,在云链融合数据操作与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性能优化及自动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原创性理论突破与方法创新。主要贡献包括:0 z, Q# f4 Q' P" ?6 v7 J- f
1)提出云链融合数据管理的基础理论:创新地深度融合主从区块链架构与交易并行处理机制,成功突破了区块链管理性能的核心瓶颈,构建了云链生态下高效数据管理的新范式,为后续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导。
/ }2 J# D# K) \) N/ Y5 b7 S3 C& V2)构建智能化数据管控原语体系:创新性地将智能合约的编程特性引入权限管理,设计了支持场景驱动、时间约束与行为感知的权限动态分配、撤销与调整机制,开辟了智能权限管控的新方向,为复杂场景下的权限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实现路径。
5 Y# Q0 t5 W# e/ ~2 C q! K3)创新数据安全高效存储模式:提出“云中之云”数据管理模型,解决了云环境下数据安全与高效存储的关键问题,同时设计轻量化密钥管理机制,实现了海量密钥的高效存储与动态更新,为加密数据存储与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S6 J2 Z2 V/ ?! Y ^4 a
项目成果丰硕,包括1部学术专著和4篇发表于INFOCOM、SANER等安全领域顶级会议与期刊的代表性论文。代表性论文获得INFOCOM最佳论文奖(国内首篇)、全球最具影响力50篇区块链论文奖、CCF中国区块链最佳论文奖等多项重要国际奖项,彰显了其学术价值。项目相关成果被总他引592次,SCI他引554次,获得中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加拿大工程院等多位院士,以及以太坊创始人等国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 M5 V* R) Q. G/ `本项目在云链融合领域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进步,还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与学科带动作用。/ H5 C* i% O4 N
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V0 j7 h9 S' u7 k! F3 A* n+ L0 L
0 z$ Z& A! B2 u0 ~' X- U) H w8 C! g* @; \% _. K
* w" K5 S) Q8 [/ Y7 i% S2 V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其附件材料,填报内容符合相关填写要求,按要求完成提名前公示,目前未收到异议。( K# |' \0 u3 \' J
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支持下,面向未来超高速率、超低功耗、超强安全性多模态光通信系统对激光光源的多样化需求,发展了光电融合集成片上激光阵列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阐明了微纳光学结构中热、光、电、非线性等物理效应对激光器阵列性能的影响机制;建立了宽带随机混沌激光产生和物理层噪化加密理论体系;提出了利用“频率相位克隆”以及动态私密混沌同步实现超大容量、低复杂度、物理层抗截获光通信的学术新观点,为光通信赋能人工智能算力提升、F5G全光网升级、天空地一体化网络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发表学术论文50篇(国内期刊论文10篇),5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等重要刊物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认可及广泛引用,引用学者包括郭光灿院士、龚旗煌院士、余少华院士、祝宁华院士、罗毅院士,美国光学学会前主席Alan E. Willner院士,Michal Lipson院士,John Bowers院士、等专家,引用期刊包括Nature、Nature Photon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Web of Science总引用540次。原创理论成果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力,相关原理被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北京大学、中电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30余家顶尖机构采用。项目组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111计划,第一完成人获得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硅基光电子优秀成果奖,3名完成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名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综上所述,该项目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h& p( @% I1 j4 x
& B: k% r3 S# L提名该项目为2024年度四川省自然科学奖。9 z- R4 k2 d9 I5 ~2 z2 ^9 x
% F6 g8 I ?# A8 i, f" P7 X) ?1 S
: P2 y6 n+ z* j- n8 ]4 Z- [ r6 C3 A e0 j5 H/ \. t1 b
该项目排名第一的完成人杨阳教授,自2014年加入电子科技大学以来,与项目完成人联合组建校级特色研究中心-未来媒体研究中心,致力于解决多媒体数据智能分析领域的瓶颈问题,产出一系列引领多媒体领域发展的代表性成果。近5年在多媒体领域发表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A类或JCR二区以上学术论文572篇,获得18项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项(含提名奖),包括CCF A类国际会议ACM Multimedia和ACM SIGIR等。此外,有73篇学术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项目完成人中,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5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
1 t9 \+ Z; m5 q; {. A/ c) G本项目聚焦复杂高维视觉数据紧致表征和精准检索的三个瓶颈:“数据特征高维导致检索效率低”、“标注样本不足导致表征不准确”和“模态单一导致交叉检索精度低”,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 m5 H* s( z. n1 r
一、首次提出了紧致表征的离散优化理论,发现逐特征依次学习的直接优化代替联合近似优化相关规律,提出了紧致表征的基础性离散优化算法,摆脱了以往松弛近似优化策略的缺陷,解决了紧致表征的优化NP难根本性问题,为后续紧致表征理论和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 t2 X+ m1 Z3 u
二、建立了无监督紧致表征模型,阐明了在汉明空间中保持原始高维数据结构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无监督紧致表征模型,基于相似性图结构表达原始数据内在结构关系,充分利用无标签数据实现高效的紧致表征,解决了实际应用中标签数据少导致有监督紧致表征方法不可用问题。 W# D' p& `& G6 Y: { B5 ?' m- c. O
三、建立了异构数据统一紧致表征模型,阐释了异构数据潜在的特征异构和语义判别特性的关键机理,提出了使用统一紧致表征对不同模态数据进行表示的框架,并利用离散优化方法实现统一紧致表征的高效学习和语义保持,解决了现有跨模态紧致表征中异构数据表征分布不一致问题。
, I" D6 a2 O" v* Y该项目研究得到了包括20余位中/美/加/澳/欧等国家和地区院士以及80余位ACM/IEEE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f4 n$ X% ^0 i
符合四川省自然科学奖推荐条件。/ f6 _# T& E9 G; V3 W( S
7 A4 ~# r7 e& o8 z- v ]* Z6 V3 {! U5 T- C& E: I
% C- l; W, B* _0 W4 T( S3 g4 k- ? F# L
项目团队围绕高密度电源芯片功率器件驱动、转换效率增强和控制精度提升等核心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提出了高可靠功率氮化镓器件及栅驱动技术,增强高频氮化镓驱动可靠性,有效提升电源系统功率密度和转换效率;提出了面向低压、大电流的三次DC-DC电源驱动控制技术,包括DRMOS驱动、低延时环路控制和高频供电模组片间均流技术,提升供电架构鲁棒性和响应速度,使热应力集中不再是限制功率密度提升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功率集成电路高精度模拟设计技术,LDO优值、电压基准源温度系数与功耗等指标居国际前列。/ \! a- ~* Y$ c
授权美国专利9项、中国发明专利225项;发表论文14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4篇,EI收录论文69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业专家与学者的高度评价。
9 Q5 ]; H) P8 |6 X项目所提出的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整体设计技术国际先进,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在高功率密度电源芯片关键技术上形成了自主可控知识产权体系。近三年创造了82330.44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该成果为国内外培养大批功率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促进我国功率集成电路从中低端走向高端,推动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j, W$ K+ n' W8 j
鉴于此,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q% P. {9 L* I2 ~8 n i) w' T7 q5 { I
$ A# N/ M) O4 j; g' Z( _液晶相控阵天线则具有低成本、低功耗、轻量化的天然优势。然而,液晶相控阵天线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技术, 研制难度极大,存在 “响应慢”、 “损耗大”、“适应差”三大问题,离卫星互联网实际应用需求尚有一 定差距。该项目组通过十余年攻关,通过材料、设计、工艺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响应、低损 耗、高低轨卫星极化兼容的液晶相控阵天线技术体系。首先,发明了高介低损、低粘度的液晶材料单体合成及 混合物配制技术, 建立了微波频段高调谐范围、低介质损耗、快速响应液晶材料的制备方法,解决了微波频 段液晶材料依赖于德国进口、液晶材料可调范围小、介质损耗大、响应慢的问题;其次,发明了低液晶厚度、 低传输损耗液晶相控阵天线新结构,建立了快速响应、低损耗、极化可重构液晶相控阵天线设计方法,解决了 液晶相控阵天线设计中微波辐射性能与响应速度矛盾的问题;最后,发明了大段差、一体化、高集成度液晶相 控阵天线制备技术,建立了支持厚铜镀膜、高对位精度、低液晶盒厚的液晶相控阵天线一体化集成制备工艺, 解决了液晶相控阵天线制备难、微波天线与光学液晶显示器件尺寸、精度差距大的多尺度工艺难题。以上研究 成果解决了液晶相控阵天线“响应慢”、 “损耗大”、“适应差”三大难题。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并按照要求,我单位和其它项目完成单 位都已对该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公示,目前无异议。项目主要完成人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为人师 表,立德树人,严谨治学,作风正派。 对照授奖条件,同意提名该项目为2024年度四川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h8 \+ o6 \- r1 @- D# r3 e% r
! {& f. H+ s+ U6 c- _- h% t
本项目所研制的高性能磁光法拉第晶片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军民通用的光通信隔离器/环行器和光模块中,使器件满足轻量化、稳定化的要求。该项目在材料配方设计及制备工艺上均有创新,解决了我国长期依靠进口,无自主材料的不利局面。尤其在熔体配方、液相外延工艺、缓冲法技术及新器件设计技术等方面在国际上是首先提出并成功实现的。经鉴定材料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材料及器件应用范围广,具有很高的军民应用价值" { _2 n- E o, a! W% T* O* n
% V! R/ Z9 g8 L) X( r5 u8 B
N% o1 U% A$ @9 x! }! Y低空强杂波背景雷达高精高效探测跟踪是一种新型的目标探测技术,代表了预警探测技术的前沿水平,是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该项目组经16年持续研究,突破从理论模型、信号处理到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形成了众多成果。4 u8 q& L( o. ?* T( E, J* G
该成果原创性地提出了低能量弱信号混合相参非相参积累方法和机动目标航迹多假设非线性关联与精准预测方法,突破了关键技术,率先研制出了专用实时信号处理机,成果应用于多型装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2项,发表论文109篇;成果整体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 i: \8 B1 {! T
该成果思路独特,技术难度大,自主创新突出,解决了国内多个重点型号和工程的急需,为提升我军对低空高威胁目标拦截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 l1 H, |3 z! }/ d8 i该成果已在国内多个军工企业的现役雷达装备中成功应用,大幅提升了装备的低空目标探测能力,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E4 ]" ?0 x- c3 P& [: S* E9 \6 _( d
! i2 r9 ]* p;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