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24-6-22 21:56: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PG13 发表于 2024-6-22 21:40# Y0 B( g( {4 u6 E1 D/ X
cs 电子 生医这种热门工科院士 2个小目标起步
) i, |8 e) Y* Z! A天坑院士也要接近9位数 大几千万
! w' J/ T1 D' O+ x: t而且还得是别人愿意来的情 ... . B" E0 V, w) M1 v; v+ W) W/ G
所以说,挖院士是个苦差事,很难的。尤其武汉这个区位,加上我武又没钱。% h& B5 b. U# t
还是挖准院士,有潜力的新生交叉学科年轻人,这样比较划算。这样挖,至少还有一二十年到二十多年的巅峰期,看看当年李窦,一挖一个准。刘胜,宋宝亮,徐红星,都是过来之后才选上院士的。刘泉声,李国红未来都是有硬实力的院士人选。加上朱玉贤。邓子新半个,加上朱宗宏,何建华这些实力派,我武的物理,芯片,生物,工程等学科,硬生生就上了一大台阶。李窦时期挖的人,迄今已经贡献四个院士,还有几个准院士排队,后面还有一批年轻人。我武原本老化陈腐的基础学科设置也才有些重新焕发生机的意思。
& t, o! w8 I% a7 B0 d! P* C' |讲究的就是一个稳准狠。
9 D+ q0 R1 X4 O3 g# O: q还是要搞大平台大科学装置,不然,年轻人做出成果拿到帽子后,搞不好也就被挖走了。我发现,我武挖个人很难,培养人不算太难,毕竟我武平台也不算差,但留人十分难。哈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