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4-15 09: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ustcharvard 发表于 2024-4-15 09:017 D- @0 J! A0 M, L& |+ t+ X8 A
包任期国家级平台增量:9 x' @- e- G! m, h! t2 S' ~% x
理科增加:3大科学装置、1全重/ b2 \ _- B* C0 _) ]
工科增加:1国家实验室、1全重
+ x% o0 `3 {1 ?3 h- Q, b* l! d) |装置进展还可以增加两项:/ C* ^. k: {! R+ f1 v. u
一是超级陶粲装置,现在是安徽拨款预研,肯定是瞄着国家批复大装置去的;
, D# J6 c( G- m3 z% Q, C二是巡天望远镜投用。这虽然不是大装置,但却是迄今国内高校唯一,也引得交大、北大等纷纷跟进。
& |8 U2 ?" u" `) r
# H2 E3 C i" X8 y8 Z此外,这几年还有几项进展值得一说:% ^, ~; }& C1 l! s
首先是校地合作。合肥的科大硅谷动静不小,我抖音上老能刷到;苏州高研院步入快车道;上海研究院解决用地用房问题。; W, G, h: l Z) H, t
; b1 _- f8 w4 D其次是人才引进。科大之前是从未有过直接引进院士候选人的,这几年有了突破。封、陈、戴、张都是,还有牛谦也是院士级别。当然比起复交浙还差得远,但纵向比,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毕竟条件远不如沪杭。# {4 e* P1 p- k. Z1 P; B; c. } k
% ~6 L" |* e8 ?要说不足之处,我觉得是以下几点:% g$ m! d& U! F6 ~" s3 A& Z7 Y
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就是工科学科建设的突破。科大理科占大头的学科布局肯定不行,一定要突破新工科。但是这几年没有重大进展。也许这也需要久久为功,不能一蹴而就。6 f3 V8 `" [# ]
) n: m) }1 N) s9 @9 l9 j- g( n, m. V
二是与CAS的科教融合,进展也不大。当然这很难,在不打破行政边界的情况下,怎么去找双赢的融合点确实不容易。我感觉不管是科大学院层面还是研究所层面,动力都不足。
; Q/ J! r) g4 \; h4 w
; I6 p# A6 M$ v% Q" w三是医学院建设滞后。附一院其实发展不错,也不能操之过急,但造血的医学院滞后了。
! s7 z p/ w& F' z- ?7 W b- i, w M, L, T
四是相对弱势但急需发展的学科,人才引进不很给力。这主要是信息口和生医口,自身培养没那么出色,杰青级别人才也很难引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