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2-16 23:32: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vwv 发表于 2024-12-16 20:01) s; g" T8 p4 x1 g; D+ K) Y
如果单纯只是借个壳,那岂不是很大的空子可以钻& M3 y# ]/ ~) c; X, f& R w1 _
比如随便找个企业挂着就可以走校企通道避开特聘去卷?5 k3 w2 N) D6 a" @! a: R0 I
比 ... ; G* N$ X- S9 M, p0 M( m
就目前来看,校企连聘中,高校教师选择的企业主要是校企以及与个人相关度很高的企业(控股、持股、孵化、技术转让、担任职务);而企业中愿意依托高校去申报这一人才帽子的,主要集中在央企下属的研究院、研究所,个人职务属于中层往上一点,且往往不是一把手,这类人在单位里面有往上走的动力与需要,拉项目、申请专利和论文,是最体面的竞争方式。依托高校一个团队的话,最起码解决了论文和专利的问题(相关高校团队发论文和专利会带上他及所在单位)、另外在申请项目(公司内部项目、外部纵向和横向项目)的时候,有个title更方便点,退一步讲,牵头人(或首席科学家)可以让给高校的熟人(近些年来,高校的人做PPT是越来越高级),具体的事情还是自己操盘。
" B0 ]2 q! a: f总之,这是一个各取所需的事情,不能简单的说这个事好,也不能简单的说他坏。但我对这个项目一开始的看法就是“最多搞个七八年、2030年就差不多到头了”,他有一个再认识和饱和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