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1-24 11: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gjyb 于 2025-1-24 12:22 编辑
: s" {( T! E# F7 E# d8 q3 y, a5 m% k/ T- D n. P' G g
回顾了下张sj的治校理念,应该是注重平台建设,作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从0到1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载体,跟别人共建凑份子估计不太关注。
8 a$ r/ X4 U+ g3 X4 T6 z H
7 K& q8 q7 ]" ?1 o2 h; q' D' V原始创新的依据是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共性问题,人才引进是次要的,帽子和论文都不是关键,资政报告、代表作、课程创新、技术突破都行。走人尽其才、埋头苦干坐冷板凳的类工科化道路。; L0 J# `3 H- B" i
! F7 k! P i$ M7 o之前在山大,因为山大的高端人才和国家级平台都太少,没有抓住他们的痛点,跟山东官方认证文化也不契合。到厦大应该是逐步实现他的构想,而且强调要保持定力,坚定自信。 g1 l N# ^. R6 u8 I
6 \. T% H+ g1 h" S# i( j7 D厦大以往的帽子人才和顶级论文应该在华五以下,近8年逐步下降。从文化上更接近工科大学,但工医高端人才、平台不足。要说从点带面也行,公卫、航空、人工智能就这么起来的,未来显示的hk也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E/ h3 K7 X& w# ~
; Z! P: D* F/ t2 R9 v; r结合未来的国际国内形势,可以说他眼光长远,对于此前资源匮乏的文理型厦大,面向国家和产业转型必要且务实。结合神州文化,也可以说他破五唯有点彻底,对比大部分友校,其不跟风的做法过于高远,不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和借助外部机构资源的做法可能过于独立。有利有弊吧。
) w& f3 o7 I' H- Q; ]. M% W# J) O+ V
厦大是适合他的,办学设想得以逐步实现,但他是否完全适合厦大,还不那么确定。期待他离任之前,能见证厦大能源、电子、航空和机械等工科平台、国家战略科技与产业化能力的崛起。 g# f! J& i8 U% F5 E2 [2 ?
% ^! ~& u7 m; k
他在任壮大了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学科群,希望下一任校长或书记,是信息或机械背景。% b. W, Q5 Q' l' ]& O
# q7 ^/ f: v' {, @( k
部分原话:“学科交叉是创新的突破点,要让学科交叉成为创新的“策源地”之一......取得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攻克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及颠覆性技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厦门大学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5 ~4 P$ j- F& X/ Q8 Z& X1 i! e& j
6 `% s5 g: V3 ~! I0 {: V) m6 j8 b
[6 E! V9 g" m3 B
4 A. Q, O7 S4 Y+ I! o8 ^+ L+ @# {. S% f; D% V. V, i* P _/ U
: {1 q; n( X$ d Q
/ q; B& K) r j& `8 P$ A3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