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1-13 20: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iwangxing 于 2025-1-14 01:43 编辑
" [; N6 i; g! a0 |# k0 |. \
, V: m' Y: W a' S' J近日,电子学院宫玉彬教授团队牵头,面向“未来6G及以上无线通信系统应用场景”,联合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牵引多学科技术聚合,攻克0.6THz以上频段下高速调制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探测等技术难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并立项,是我校牵头获批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类项目。该项目重点突出未来通信系统背景牵引,聚焦学科交叉过程中蕴含的重要科学问题,具有填补0.6THz以上通信系统空白的应用价值。
n( |! `3 F. w3 C; P# d6 \2 Z! Y# J4 i+ I( Y+ E* M
近年来,电子学院紧扣四个面向,以国家重大需求为重要牵引,营造跨学科、跨方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有组织开展基础研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取得了系列进展。
1 A' K8 d: m; F* s, C6 }$ n
% R3 T, `& o- J/ H) t$ `发挥工程应用优势,有组织开展“目标导向”基础研究6 u4 e" t" W) F! P+ U0 D; f/ ~6 F
* Q) U& f# l, K. i0 ]- q
学院组织科研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关键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学院还取得一系列成果。周佩珩教授面向“我国重大工程型号电磁辐射控制的关键技术”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学院新增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其中集成项目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重点类项目3项。其中面上、青年项目资助率(面上30.50%,青年42.8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上11.66%,青年15.54%)。. N4 E# I$ }' P& T7 c
1 x/ l$ z- X, E& h面向电子信息科技前沿,基础研究成果“多点开花”: p1 G6 R3 }$ u" E; v
1 k* v l0 M5 Y学院支持教师聚焦电子信息领域前沿方向,实现基础研究多线并进,研究成果多点开花。杨涛教授面向“无线通信多频段高频化和通感探一体化”,形成了多频多维度可重构超小结构滤波理论方法,获2023年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孙胜教授面向“宽频通信应用场景”,构建多功能电磁结构与天线设计理论与方法,获2024年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杨梓强、张雅鑫教授团队在太赫兹超构芯片与器件方面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等期刊。
, q/ P) J" G. Y* d! C& J J1 f( _! }% k4 ^' H
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产出原创成果! b" |5 t( e* F I- x5 a
! d4 e1 W' s: E, i7 r! q
学院营造跨团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氛围,鼓励教师在基础研究中充分进行学科交叉。文岐业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见光透明的电磁波宽带吸收材料开发及其机理,该电子科学、材料科学与物理学交叉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彭波教授课题组首次清晰地观察到了铁电相与反铁电相之间的演变,为开发新一代超高能效超低功耗计算芯片提出发展方向,该电磁学、凝聚态物理学、材料科学交叉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