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5|回复: 5

中国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42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从早期仿制起步,经历技术封锁下的自主突破,到实现相控阵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 以下是分阶段的详细历程:

起步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依赖仿制与测距器技术:‌
50年代,中国通过苏联援助建立机载雷达工厂,生产SPD-5M测距器(仿苏联RP-5雷达),探测距离仅2千米,功能简陋,仅能白天使用。后续仿制的CL系列雷达(如CL-1、CL-2A)虽逐步改进,但仍局限于测距功能,无法满足全天候作战需求。
60-70年代,尝试复制美国技术(如F-4战斗机雷达)但因工业基础薄弱进展困难,自主研发的SL-4单脉冲雷达历经15年(1967-1982)才定型,可靠性差。
自主突破阶段(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脉冲多普勒(PD)雷达的突破:‌
1979年,国家将PD雷达研制任务交予14所,由贲德团队主导。面对技术封锁(如外方有偿安装时的技术壁垒),团队从零开始突破理论和技术,于1989年成功研制国产机载多普勒火控雷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争气机”。
这一阶段解决了地杂波干扰难题,实现了下视能力和超视距作战,使中国跻身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追赶与创新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控阵雷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90年代后,中国紧跟国际趋势,重点发展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2016年珠海航展首次公开国产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2018年推出“三面阵”、“机相扫”等创新解决方案,突破传统视野限制,成为现代战机核心装备。
‌关键转折点:‌ 1989年PD雷达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摆脱仿制依赖,进入自主创新阶段;

白金长老

Rank: 10Rank: 10Rank: 10

529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雷达专业也火了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42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贲德:在研制过程中,(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要求去北京汇报,汇报完了,在这吃饭。刘华清端起的酒杯,咱们今天喝断头酒,雷达搞不出来杀头,在饭桌上说的这个话分量很重的。我说我知道,我体会到这个事对国家很重要,好在把它做出来了,要做不出来,没法交代。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49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38所博微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42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贲德院士虽然还穿着儿子淘汰下来的旧皮鞋,但是却研发成功中国第一种相控阵雷达,那就是著名的640工程,主要任务就是探测射向中国的核洲际导弹。当年,这部巨大的预警相控阵雷达足足装了500个火车皮,才运到指定安装地点。

贲德院士也曾经作为,中国工作组成员到美国求购一款多脉冲多普勒雷达。

美国人漫天开价,还不允许中国人观看这部雷达。最后美国方面对这部仅有100多公斤重的雷达,开价1吨黄金。

但是,当时,中国自己没有脉冲多普勒雷达,为了歼8战机可以安装上先进雷达。并且可以部署在三北地区,对抗某国超音速轰炸机,中国方面虽然经济非常困难,还是答应下来。

可是后来,美国又反悔不给了。中国已经交付的大部分款项,也不退了。

贲德院士回国后,接了当年刘华清上将的军令状,要自己搞脉冲多普勒雷达。后来其带领100多个课题组,用了10年时间,到90年代末期,贲德院士终于研发出中国自己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让歼10等型号战机有了合适雷达。最后其团队还完成了052C中华神盾,歼11,平衡木预警机,太空雷达监测网和国产某大型预警机的雷达研发任务。最后其团队还完成了052C中华神盾,歼11,平衡木预警机,太空雷达监测网和国产某大型预 警机的雷达研发任务。

新手上路

Rank: 1

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0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500个车皮什么概念,哪位能科普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5-13 13:29 , Processed in 0.06622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