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机载火控雷达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从早期仿制起步,经历技术封锁下的自主突破,到实现相控阵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 以下是分阶段的详细历程:
起步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依赖仿制与测距器技术:
50年代,中国通过苏联援助建立机载雷达工厂,生产SPD-5M测距器(仿苏联RP-5雷达),探测距离仅2千米,功能简陋,仅能白天使用。后续仿制的CL系列雷达(如CL-1、CL-2A)虽逐步改进,但仍局限于测距功能,无法满足全天候作战需求。
60-70年代,尝试复制美国技术(如F-4战斗机雷达)但因工业基础薄弱进展困难,自主研发的SL-4单脉冲雷达历经15年(1967-1982)才定型,可靠性差。
自主突破阶段(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脉冲多普勒(PD)雷达的突破:
1979年,国家将PD雷达研制任务交予14所,由贲德团队主导。面对技术封锁(如外方有偿安装时的技术壁垒),团队从零开始突破理论和技术,于1989年成功研制国产机载多普勒火控雷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争气机”。
这一阶段解决了地杂波干扰难题,实现了下视能力和超视距作战,使中国跻身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追赶与创新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控阵雷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90年代后,中国紧跟国际趋势,重点发展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2016年珠海航展首次公开国产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2018年推出“三面阵”、“机相扫”等创新解决方案,突破传统视野限制,成为现代战机核心装备。
关键转折点: 1989年PD雷达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摆脱仿制依赖,进入自主创新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