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5|回复: 50

哈工大的实力足够将“地域论“”区位经济论”“以量取胜论”各个击破

[复制链接]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吹没有用 于 2025-5-11 11:50 编辑

1.“地域论”最盛行时,一些二流大学凭地域即可躺赢哈工大,连哈工大军工性质都不管不顾了,得了便宜还卖乖攻击哈工大衰落了;

2.屋漏偏逢连雨天,哈工大所处区位还是经济薄弱地区,气候又吓退大批南方孩子,多方因素导致哈工大录取分低于某些二流大学;

3.最搞笑的“以量取胜论”招数又出来了,合并巨无霸以抽象的“综合实力”将哈工大“高精尖”攻击为瘸腿,拿养花养草给狗打针学科与哈工大航天学科扯“大小学科一律平等”政治正确;

4.躺赢大学赢习惯了还花哨繁多,可惜都比不上哈工大祖上阔过,哈工大乃中国工科之母具祖师爷地位,“国防七子”之首,航天第一校,喜酒身份,二流大学再怎么得瑟也无可奈何,尤其是凭排行榜抗衡更无公信力;

5.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把考生与家长当傻子本身智商也堪忧,信息爆炸时代还玩小院高墙无异于自掘坟墓。中国经济总体向好,当距离只不过是一张机票,大傻子在这头大聪明在那头。

凭实力说话是这个世界永恒的真理,炒作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原来你不行未来也不可能行,可以将攻击进行得更猛烈些,但屌用不顶,二流大学颤抖吧!勿谓言之不预也。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哈工大对各种炒作一个一个击破的时候,曾经躺赢大学借以“分数论”炫耀的资本没有了,所谓“发展很快”的大杂烩模式不再奏效,恼羞成怒是必然的,猛烈攻击甚至谩骂都是正常的,毕竟断人出路如杀人父母,且行且珍惜吧。

新手上路

Rank: 1

1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家红利吃了个遍。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深潭 发表于 2025-5-11 09:30
三家红利吃了个遍。

没办法 ,无论城头如何变换“大王旗”,实力大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那些过往不堪怨天尤人呻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大学还是从自身找找原因吧。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某些大学的招生优势完全归因于地域并使用“二流大学”、“躺赢”等词汇,这是一种简单化且带有偏见的看法。地理位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气候、文化环境等多种区域因素确实会影响考生和家长的选择,这是基于实际考量和未来发展预期做出的理性决策,而非其他大学“躺赢”或“得了便宜还卖乖”。

您承认哈工大所处的区位经济及气候条件是影响招生吸引力的因素,这恰恰说明地域因素的客观存在和影响。大学的录取分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市场结果,反映了当年考生群体对其综合吸引力的认可,其中就包含了地理位置、环境等非学术因素。用录取分数简单断言大学的“二流”与否,忽视了不同大学因其所处环境、历史沿革和办学特色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大学的综合实力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涵盖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个方面。拥有全面学科布局的大学,即使是非传统工科(并非如您所说的“养花养草给狗打针”般不重要),也能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多角度视野,并培养多样化人才。这种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共同构成了大学的整体生态和发展潜力,与个别顶尖学科的实力相辅相成,而非对立。

哈工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然而,哈工大的历史是复杂的,并非一条完全连续、不受外部影响的“光辉大道”。1935-1945年间,学校曾被日本控制并按照日本模式办学,这期间学校的性质和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直到1950年才真正回归新中国管理。 这段历史细节为“祖上阔过”和“祖师爷地位”的叙述增加了“层次”感,表明其历史发展包含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学排行榜虽然存在局限性,但它们作为一种参考工具,试图衡量大学在当前时期的多方面表现,包括科研产出、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国际化程度等,这些是当前大学实力的重要体现。过度强调历史地位而完全否定当前评价体系和排行榜,是一种不够全面的视角。其他大学同样拥有自身的历史贡献和在特定领域的优势,不应被简单否定。

考生评估的“实力”是综合的,既包括学术硬实力,也包括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的地域、经济、生活环境、就业前景等软实力因素。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这使得考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大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其所处的城市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因此,地域和区位因素在信息时代依然是影响学生决策的重要因素,而非您所说的“距离只不过是一张机票”可以完全忽略的。将基于综合因素考虑做出不同选择的考生简单标签化为“大傻子”或“大聪明”,既不公平也与事实不符。

初出江湖

Rank: 2

12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以理服人。否则就是自娱自乐,没有影响力!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Dynpro 发表于 2025-5-11 09:57
将某些大学的招生优势完全归因于地域并使用“二流大学”、“躺赢”等词汇,这是一种简单化且带有偏见的看 ...

Deep Seek有时候两头堵,好像受到的评价也不完全一样,人工智能还是不如人脑。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消极影响

1. **文化侵略痕迹**:日本办学带有文化侵略目的,强制推行日语教学,灌输日本文化、价值观及 “大东亚共荣” 等殖民思想,试图磨灭中国师生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虽随抗战胜利这些影响被逐渐消除,但那段历史成为哈工大校园文化中沉重的记忆。
2. **教育主权损害影响**:办学期间,日本掌控学校主导权,按其意愿设置教育目标、课程体系,使哈工大正常发展受阻碍,教育主权被破坏,这种被迫改变发展轨迹的经历,影响师生对学校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恢复重建时期需重塑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从 1920 年创办到 1936 年取消俄语教学、不再招收俄文班学生,可视为俄国影响基本结束,大致办了 16 年

### 影响

- **教育主权受限**:学校创办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受俄国控制,教育决策和管理存在俄国的主导因素,中国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方向上的话语权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教育主权的行使。
- **文化渗透风险**:俄国在办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传播了俄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中国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观念可能产生一定的冲击,存在文化渗透的潜在风险。不过,由于当时俄国十月革命已经胜利,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思想也随着俄国文化的传播而进入中国,对中国的进步青年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这并非俄国办学的主要目的。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侵占东北期间哈工大未搬迁至内地,给学校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1. **教育主权丧失**:学校完全被日本掌控,从行政管理到教学体系均按日本意图重塑。例如,学校领导由日本人担任,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重要决策被日本主导,中国师生在教育决策上毫无话语权,教育主权彻底丧失。
2. **文化侵略毒害**:日本推行文化侵略,强制日语教学。校园内日语成为主要甚至唯一教学语言,日本文化、价值观、历史观被大量灌输。“大东亚共荣圈” 等殖民思想通过课程、活动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妄图磨灭中国师生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破坏中国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培养。
3. **人才培养方向扭曲**:日本办学旨在培养为其殖民统治与侵略服务的工具性人才。专业设置围绕满足日本在东北的资源掠夺、工业建设及军事需求,如矿业、军事工业相关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主要用于支持日本侵略事业,而非为中国自身发展服务,限制学生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也使中国急需的全面建设人才培养出现断层。
4. **教育质量波动**:尽管日本带来一些工业技术教育内容,但教育体系混乱。一方面,日本频繁调整教学政策以适应侵略需求,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大量日本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不熟悉中国学生特点与教育实际,同时对中国教师的打压与排挤,导致优秀师资流失,影响教学质量与学术传承。
5. **校园氛围压抑**:日本的高压统治营造出压抑恐怖的校园氛围。日本对师生思想、言行严格监控,设立特务机构和密探,对有反日倾向或言论的师生残酷迫害。这种环境下,师生正常教学、学术交流及思想碰撞受严重阻碍,创新精神与探索欲望被压抑。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积极影响吗?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日本侵占东北期间(1935-194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是否具有所谓的“积极影响”,确实有人可能会从某些角度提出类似观点,例如日本在办学期间引入了一些工业技术教育内容或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这些所谓的“积极影响”在日本殖民侵略的背景下极其有限,且其动机和后果都带有强烈的负面性。

### 一、所谓的“积极影响”及其来源
1. **技术教育内容的引入**  
   日本接管哈工大后,确实带来了一些工业技术教育内容,尤其是在矿业、铁路工程、机械制造等领域。这些领域与日本在东北的资源掠夺和工业开发需求密切相关,课程设置中可能包括一些当时较为先进的工程技术或工业管理知识。

2. **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在伪满洲国时期对东北地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建设,哈工大作为重要教育机构,可能获得了一些教学设施的改善,例如实验室、图书馆或校舍的扩建。

3. **日式管理模式的引入**  
   日本办学期间引入了较为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学组织方式,例如固定的课程安排、考试制度等,这可能被认为提高了学校的“规范化”程度。

### 二、对“积极影响”的负面评价
尽管上述内容可能被某些人视为“积极影响”,但从历史背景、实际效果及长远后果来看,这些所谓的“积极”本质上服务于日本的殖民侵略目的,对哈工大和中国教育的损害远大于其表面价值。以下是逐项批判:

1. **技术教育内容的殖民工具性**  
   - **本质为殖民服务**:日本引入的技术教育内容完全以其殖民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能够服务日本资源掠夺和军事扩张的人才。例如,矿业课程旨在支持日本对东北煤炭、铁矿等资源的开采,铁路工程则服务于日本的军事运输和经济控制。这些技术教育并非为了中国自身的工业化发展,而是将中国学生培养为日本侵略机器的“螺丝钉”。  
   - **知识体系片面**:日本的课程设置高度功利化,忽视基础科学和综合工程教育,削弱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这种片面的技术教育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前景,也使中国在战后急需的多元化技术人才储备受损。  
   - **文化侵略的载体**:技术教育往往伴随着日本文化和价值观的灌输。例如,教材中可能夹杂“大东亚共荣圈”等殖民意识形态,试图通过技术教育潜移默化地同化中国学生,磨灭其民族意识。  
   - **负面评价**:这种技术教育看似“先进”,实则是日本殖民统治的工具,不仅未能促进中国科技进步,反而扭曲了哈工大的培养方向,阻碍了中国自主工业化的进程。

2. **基础设施建设的虚伪性**  
   - **服务侵略目的**:日本对哈工大的任何基础设施投入(如实验室或校舍建设)都是为了提升学校为其殖民体系服务的效率,而非出于发展中国教育的善意。这些设施往往优先用于日本教师和日本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国师生实际受益有限。  
   - **资源掠夺的代价**:日本在东北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于对当地资源的疯狂掠夺和对劳工的残酷压榨。哈工大的任何设施改善,都是建立在中国人民血汗之上的“血腥红利”,其道德合法性完全站不住脚。  
   - **战后破坏与浪费**:日本战败后,其在哈工大的部分设施因战乱或管理混乱而损毁,或因与中国教育体系不兼容而难以直接利用,实际效用大打折扣。战后重建反而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修复或改造这些设施,增加了恢复成本。  
   - **负面评价**:基础设施的所谓“改善”不过是日本殖民统治的副产品,其背后是资源掠夺和民族压迫,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进步,反而加重了战后重建的负担。

3. **日式管理模式的压迫性**  
   - **高压控制的本质**:日本引入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高压的殖民管理模式。学校内部设立特务机构,严格监控师生言行,任何反日倾向都可能招致迫害。这种管理模式扼杀了学术自由和思想交流,营造了恐怖的校园氛围。  
   - **教学质量的牺牲**:日式管理强调形式上的纪律和服从,但忽视了中国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文化背景。日本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生硬,课程安排缺乏灵活性,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此外,对中国教师的排挤和打压,使优秀师资流失,进一步损害了教育质量。  
   - **文化断裂的后果**:日式管理试图用日本的校园文化(如日式礼仪、节日庆典)取代中国的教育传统,切断师生与中国文化根脉的联系。这种管理模式的强制推行,不仅未能提升教育效率,反而加剧了师生对学校的疏离感。  
   - **负面评价**:日式管理模式看似“严谨”,实则是殖民统治的延伸,压制了学术创新和师生自主性,对哈工大的教育传统和校园文化造成了深远破坏。

### 三、综合批判:所谓“积极影响”的虚幻性
从整体来看,日本侵占期间哈工大的任何所谓“积极影响”都无法掩盖其殖民侵略的本质。这些“积极”因素具有以下共性问题:
- **动机不纯**:所有技术、设施或管理措施都是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扩张服务,与中国教育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 **效果有限**:由于日本的办学政策混乱、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对中国师生的压迫,所谓的“积极影响”在实际执行中大打折扣,未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  
- **代价沉重**:任何表面上的“进步”都以教育主权丧失、文化侵略毒害和民族尊严受辱为代价,其危害远超其价值。  
- **长远危害**:这些所谓的“积极影响”不仅未能为中国教育留下有价值的遗产,反而在战后重建中增加了恢复成本,阻碍了哈工大的正常发展。

### 四、结论
日本侵占东北期间,哈工大所谓的“积极影响”——如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或管理模式——本质上是日本殖民统治的工具和副产品,服务于其侵略目的,而非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些“积极”因素不仅效果有限,且伴随着教育主权丧失、文化侵略毒害和人才培养扭曲的巨大代价。从批判视角看,这些所谓的“积极影响”不仅不值得肯定,反而是日本侵略罪行的掩饰,其背后隐藏着对哈工大和中国教育更深层次的破坏。这段历史提醒我们,评价殖民时期的教育影响时,必须以民族利益和教育主权为根本标准,警惕任何美化侵略行为的叙事。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查一下为什么50年哈工大回归中国即被指定为“中国高校理工科师资培训中心”,而不是清华??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查一下54年首批重点“老六所”有哈工大而没有一所华五?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大学历史悠久,也是国内顶尖的理工科院校,在1950年时,清华大学尚未完全完成向纯工科大学的转型(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发生在1952年)。1950年的清华大学仍然是一个拥有工、理、文、法等多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再查一下建国后历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哈工大是唯一不拉的大学?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高校理工科师资培训中心”可能是一个泛称,指代以下几种情况:
1. **历史误解**:在日本侵占哈工大时期,不存在正式的“理工科师资培训中心”,仅有一些服务殖民统治的强制性教师“再教育”安排,其性质完全负面。
2. **现代机构**:在当代中国,理工科师资培训通过教育部师资培训中心、职业教育机构、高校内部教师发展中心或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但无统一命名为“中国高校理工科师资培训中心”的机构。哈工大可能参与相关培训,但并非此类中心的专属载体。
3. **建议**:如果您指的具体机构或项目(如某历史档案或现代组织),请提供更多细节,我可进一步核查。若是泛指理工科师资培训,建议关注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或哈工大的教师发展项目,这些是目前最贴近的实体。

总之,日本侵占时期对哈工大的所谓“师资培训”本质上是殖民压迫工具,毫无积极意义可言。现代中国的理工科师资培训则以自主发展为核心,服务于国家科技进步,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其目标和效果与殖民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如需更具体的信息,请补充背景或明确问题指向,我将提供更精准的解答。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Dynpro 发表于 2025-5-11 10:48
“中国高校理工科师资培训中心”可能是一个泛称,指代以下几种情况:
1. **历史误解**:在日本侵占哈工大时 ...

45年日本就已投降,哈工大进入中苏共管时代,50年哈工大被苏联政府完全归还给中国政府。

当时刘主席亲自批示哈工大要办成“中国高校理工科师资培养中心和重工业工程师的摇篮”。

咋还与日本搅合一起呢?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5-11 10:54
45年日本就已投降,哈工大进入中苏共管时代,50年哈工大被苏联政府完全归还给中国政府。

当时刘主席亲自 ...

你以为重新立个牌坊,XX就过去了?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Dynpro 发表于 2025-5-11 10:58
你以为重新立个牌坊,XX就过去了?

还有,为什么50年代哈工大要为清华培养师资,而不是清华为哈工大培养师资?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核查: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及相关文献(如《中国高等教育史》)记载,1950-1951年哈工大的发展规划由中央政府和教育部主导,强调学习苏联模式,培养重工业人才。 • 未发现明确记录刘少奇单独批示哈工大的文献。类似批示可能出自中央集体决策,或由周恩来(时任国务院总经理,主管教育和工业)或教育部部长马叙伦等签署。 • 部分非官方资料或校友回忆可能将中央领导的集体决策归为某位领导人(如刘少奇)的“亲自批示”,但缺乏档案支持。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Dynpro 发表于 2025-5-11 11:02
资料核查: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及相关文献(如《中国高等教育史》)记载,1950-1951年哈工大的发展 ...

看来DeepSeek智商不够。

再查一下在那个先军政治年代,为什么瞪小平让哈工大转军,而不让清华转军?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工大在1951年被选为学习苏联模式的样板大学之一,拥有全国比较系统的苏联教学资源(专家、教材、实验室)。然而,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哈工大作为“苏联模式”的样板大学,受到直接冲击。

影响:
教学中断:苏联专家撤离带走部分教材、教案和技术资料,哈工大的机械制造、航空工程等课程面临教学资源短缺。例如,苏联提供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等教材难以快速替代。
师资缺口:哈工大依赖苏联专家培训本土教师,撤离后,新教师的培养速度放缓,部分课程(如高级工程技术)因缺乏合格师资而缩减。

苏联专家的撤离直接削弱了哈工大的教学能力,尤其在重工业和国防科技领域,短期内造成课程体系混乱和师资培养断层。这是对哈工大教育核心功能的严重打击。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么涨遮羞布,还整天拿在嘴边说,丢不丢人?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Dynpro 发表于 2025-5-11 11:12
哈工大在1951年被选为学习苏联模式的样板大学之一,拥有全国比较系统的苏联教学资源(专家、教材、实验室) ...

这是你的评价?还是DeepSeek的评价?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联专家什么时候撤走的?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Dynpro 发表于 2025-5-11 11:15
就这么涨遮羞布,还整天拿在嘴边说,丢不丢人?

暴露了,我还以为DeepSeek客观评价呢。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5-11 11:20
暴露了,我还以为DeepSeek客观评价呢。

DeepSeek的客观,还真比不上吹哥的“主观”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吹没有用 发表于 2025-5-11 11:16
苏联专家什么时候撤走的?

日本鬼子的专家 呆了多长时间 什么时候撤走的??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64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Dynpro 发表于 2025-5-11 11:24
DeepSeek的客观,还真比不上吹哥的“主观”

嗯,老夫知道网大土鳖土豪小瘪三狗尿苔很多,但没想到还有人挟持DeepSeek作怪,招数真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5-14 05:12 , Processed in 0.06784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