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苏关系从1950年代末开始出现裂痕,到1960年代初公开破裂,这对严重依赖苏联援助和模式的中国各行各业,包括高等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
1. **苏联专家撤走与技术援助中断:** 1960年,苏联单方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终止了许多援助项目。对于像哈工大这样深度依赖苏联专家指导、使用苏联图纸和设备的院校来说,这无疑是釜底抽薪。许多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被迫中断或延缓,暴露了过度依赖的脆弱性。
2. **教材与科研资料来源断绝:** 苏联教材和科技文献是当时中国高校理工科专业的主要参考。中苏交恶后,这些资源的获取变得极为困难,迫使中国必须加速自主编写教材和发展科研资料体系。
3. **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压力:** 过去完全按照苏联模式培养的人才,在失去苏联技术支持后,其知识结构和技能能否适应独立自主发展的需求,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这迫使中国教育界反思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
4. **“自力更生”的必然选择:** 中苏交恶的直接后果是迫使中国走上“自力更生”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道路。虽然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但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其他科研机构独立科研能力和教育体系的成长。
5. **对“一边倒”政策的反思:** 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得中国领导层和学界不得不深刻反思过度依赖单一外国模式的风险,并开始探索更符合自身国情、更加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外开放的窗口尚未完全打开,但这种反思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教育多元化发展埋下了伏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