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FL 于 2025-5-21 18:01 编辑
一个老外的评价,可供参考,有些说法也和实际数据不符合。同时,国内比如上海教育界联合会等学术团体也有对大学的评价,但基本就不被中国人看重或考虑过了。
上海教育界联合会1940年编印的《升学指导》一书,对各大学的优良学科有简单的提及。对各大学的优良学科评价比较全的是,《中学生》杂志社出版的二百期纪念刊(该书出版时间未载明,但根据书中内容推测,应该是成书于1946年各大学复员后的当年),这本纪念刊在升学篇中汇总了各大学的概况资料,并在“特点”一栏中提及了各大学相应的有名气的专业、以及学校的优势。
所有大学中,总共有21所大学有“特点”一栏,将其各自特点全部摘录于下: 国立中央大学:规模宏大,尤以师范学院最有名 私立金陵大学:以农学院闻名 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以音乐体育两系最有名 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为吾国研究东方语文及文化之唯一机构 国立交通大学:工学院及管理学院最著名 国立同济大学:以医学院闻名全国 国立复旦大学:商学院及新闻系最有名 国立暨南大学:注重华侨教育 私立大同大学:以数学系最有名 国立北京大学:有民主传统,自由作风 国立清华大学:有学术研究自由的传统精神,和西南联大的民主精神,素以理、工、文、法学院著称 私立燕京大学:学术自由之风甚盛。院系中以外文、新闻两系著称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社教、农教两系颇有名 私立南通学院:以纺织科闻名全国 国立浙江大学:学风纯朴、研究自由、有民主气息 私立岭南大学:(1)实行学分制 (2)所出英文科学杂志,有名于世 国立厦门大学:生物海洋两系最有名 国立台湾大学:设备完全 国立唐山工学院:毗近矿厂,教学实验均称便利 国立西北大学:以物理系最有名 私立中国纺织工学院:设备充实、管教严紧,训练切实
一、关于抗战时期在校学生人数和经费的全国排名,可以参考下表(图片来自美国学者乔治•葛德石<George B. Cressey>撰写的《1943-1944年中国高等教育考察报告》,数据由当时的教育部高教司提供):
二、在校学生的成绩也是生源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下图选自竺可桢校长的日记:
1934年,哪些学校拥有最高比例的取得国外学位的教员?前四名依次是:中法大学87%,燕京大学79%,同济78%,复旦75%;国立大学的比例依次是,同济78%,川大63%,交大58%,中大中山武大都是56%,北大53%,清华50%,浙大49%。这里会发现,私立名校比国立名校更喜欢聘请海归教员。
三、1948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普遍认为,能当选院士,等于获得了大学教授所能获得的巅峰荣誉;当选院士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最高水准,是公认的学界翘楚。81人中只有29人在国内的大学受过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仅仅分布在10所大学,按人数高低排名依次是:北大、东大、清华、北洋、南开、复旦、金陵、厦大、协和医学院、湘雅医学院。
浙大、武大、中山大学没有上榜。武大将校史追溯到1893年的自强学堂,浙大将校史追溯到1897年的求是书院,在这里有点黯然失色。原因可能在于浙大实际成立于1927年,是国立大学(不含省立大学)中第二年轻的。第一年轻的是四川大学,成立于1931年,由国立成都大学等三所大学合并而来,当然能继承三所学校的师资,国立成都大学等已然形成了大学的建制,国立浙大的产生,缘由是浙江工专和浙江农专两个专科学校改组为工学院和劳农学院,另外还新设了一个文理学院(根据国民政府《大学组织法》,办大学必须要有三个或以上的学院)。工专和农专这两个学校不可能提供教授这种级别的师资,而新设的文理学院,聘请得到教授还需倚赖外校的教授的输入,浙大的前两个教授正是陈建功和苏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