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9 p9 k& U6 j& \. d
你可以看看汪的个人简介,其实跟纯环境还是有距离吧?汪海林,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全国重点实验室核酸修饰与分子毒理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卢嘉锡国际团队负责人。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2005年,留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2005年12月,应聘加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自由申请)项目等。曾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24,排名第一)、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两次(2015和2020,均排名第一)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997)等。主要从事高灵敏DNA/RNA修饰分析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先后研发出细胞中DNA信号干扰物游离核苷酸的高效去除技术、DNA盐桥修饰磁性微纳颗粒的高效富集及原位酶解技术、碳酸氢铵增强质谱离子化效率技术等,将检出限由百万个细胞降低至20个细胞。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发现维生素C具有增强DNA去甲基化活性的辅助因子功能,这是一项关键性突破,为探索维生素C及其类似物在抗肿瘤、免疫治疗等领域的新功能“开启了大门”。通过运用代谢编码示踪技术和高精度质谱分析方法以及合成出特异性识别单个DNA腺嘌呤甲基化修饰的超亲体蛋白,首次在高等生物果蝇中检测到复制后的DNA腺嘌呤甲基化修饰的存在,赋予了DNA腺嘌呤甲基化的“第二次生命”,这一成果被刊登在Cell杂志的封面论文上。成功研制出世界先进的毛细管电泳装置,该装置能够与超灵敏的激光诱导荧光、基于分子转动的荧光偏振以及单分子荧光实时成像等技术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距离作用增强荧光偏振响应”机理。所建立的DNA甲基化及去甲基化的功能分析方法已成为国际上的标杆。已发表SCI论文265余篇,包括Cell、Nature、Science、Cell Res、PNAS、Nat Commun、JACS、EST、Anal Chem等。Web of Science他引12800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