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小梅沙 于 2025-9-4 13:33 编辑
1、孙家栋院士 搞火箭导弹总体设计十余年。
担任总体部总体设计室主任、总体部副主任,参与了我国第一代导弹武器研制的全过程。1960年11月5日,孙家栋参与仿制的“1059”导弹(后被命名为“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自此拥有了自己制造的导弹,被聂荣臻称赞为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从此走上了自主研制导弹的道路。1966年10月27日,孙家栋领导的总体设计部与其他各系统共同完成的“东风二号”改进型导弹,在我国本土上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从此中国有了大国重器守护平安。后来,孙家栋带领科研人员又进行了中程弹道导弹的设计工作。
2、孙敬良 1995年院士
长佂四号总师,长征三号副总师。
1977年10月,中国开始研制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工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八院负责研制火箭的一、二子级。孙敬良重点致力于攻克火箭三大关键技术之一——纵向耦合振动(POGO)。“哪个最难、哪个最有挑战性就搞哪个,干出来最有成就感。”面对POGO振动这个世界性难题,知天命之年的孙敬良充满了激情。
该技术的关键是找准火箭一级和二级推进剂输送系统的固有频率,而这些数据必须通过试验得到。为此,他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独创性的全动力系统冷流试验方案。该方案有效而经济地测定了输送系统的固有频率,获得了系统中加蓄压器后变频降幅效果,为设计抑制装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皮囊式蓄压器终于通过了最后的考核,抑制POGO振动的效果全面合格。这个成果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上正式投入使用,陪伴着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经历了13次太空之旅,通过多次飞行试验结果证明,这一措施有效地抑制了运载火箭的纵向耦合振动,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提供了有效的保证。POGO振动问题的解决,标志着中国在大型运载火箭结构与液路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不仅为中国后来大型运载火箭研制积累了新的、可贵的经验,还带动了国内有关技术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3、刘竹生院生 载人火箭长二F首任总师。
解决了长二捆的捆绑分离、整流罩分离的关健技术问题。
主持研制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和技术设计,解决了“纵向耦合振动”等关键技术难题。
提出“变能蓄压器”方案,应用于神舟七号任务,解决了舱外航天服技术方案及指标的验证问题。
4、栾恩杰 院士 控制专家。
栾恩杰参与组织、主持首型潜地战略导弹和首型陆基机动中程战略导弹研制,提出陆基机动中程战略导弹型谱化、系列化发展思路,适应了发展需求。参与组织、主持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提出深空探测“探、登、驻(住)”和“绕、落、回”的技术发展路线,开辟了深空探测新领域。
5、庄逢辰 院士,火箭发动机专家。
庄逢辰创立了液体推进剂高压蒸发模型,研究了高压相平衡和流体热力学性质的非理想性、气液界面运动和过程的非定常性、以及推进剂的分解和离解反应,提出了自燃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燃烧过程计算综合模型,得出了该型发动机的燃烧性能变化规律,研究成功MMH/NTO火箭发动机燃烧声学不稳定性和声腔阻尼的数值评定技术。对中国氢氧发动机喷注器的雾化机理和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雾化特性计算模型和喷雾燃烧模型,得出了该型发动机的燃烧流场内部信息,建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喷雾燃料学科体系。
他当年指导的前瞻性研究方向,如今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变推力火箭发动机早已应用于我国探月工程、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取得了革命性进展、爆震发动机正在成为新型航天发动机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培养的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国说,庄老师对我国火箭发动机燃烧、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有历史性贡献,一是发展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理论,二是培养了一批燃烧研究领域人才。“庄老师不单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教育家。”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