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congyun 于 2025-11-24 10:10 编辑
从今年的增选来看, 大众点评带来的不确定性已经被定点清除 ,科学院的120 相当于保送到全体院士投票,对于高校来说是利大于弊;
1,国奖改革后,2年大约300+- 获奖,其中授予个人的自然+发明大约110-120 ,进步奖因为明确民企窗口打开,过去民企给高校做嫁衣的项目会越来越少,想拿奖就高校自己牵头搞,这对于动辄研发10年投资数亿,数十亿的科研方向高校将会举步维艰;
2,每2年的周期国奖高校个人预计将会在150上下,对应的增选实际名额140-160 ,基本上长期看院士1国奖或者0国奖非第一人将成常态;
3,科学院增选的论文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候选人名气大更有优势以高校为主, 工程院因为高校能牵头的重要项目会更加减少, 两院的对立分化将会更加严重;
4,科学院的技术学部还能捞到一些工程院的大佬取代之前的工程院预计会扩容 如20个名额,长期看, 无论科研经费还是项目主导权工程院院士们都会大幅度领先;
5,高校扎堆科学院会导致学阀效应加剧,青椒- 优青- JQ-候选人一步都不能落后和走错,这对于本来科研经费就不充裕的理科高校的青椒们生存状态会更加艰难,报大腿是最佳选择, 养蛊下对我国的基础学科创新是有利的,想要胜出就要走不同的路(如日本科研偏门), 工程院会更加务实,能干出来就是好猫,不在意是高校的还是民企的,于国家科技产业进步都是中流砥柱;
综上, 高校增选的突破口非常明确, 科学院的小众学科,如地学,测绘,气象等这几个小学科将要迎来春天,年轻的JQ 将会被各高校疯抢, 工程院更需要和某些具体行业深耕 , 搞所谓的新工科的高校其实可以及时止损了 ,如工程院的电气纵然高校学术卓越,但对于数十亿,百亿的电网工程依然是企业绝对主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