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S+ i% R' y. j7 m; p2025.5.12-二十年磨一剑!ACT的破茧之路(节选) 来源:中航工业自控所 作者:自控故事研究团队 时间:2025年5月12日 20:56
5 U) n, t- ?- S6 O+ @% M) ~7 y1 v二十年有多长 尹渊榕
, B J+ ]' P* `% p5 g D, u, V% o( l
& V& }- I. c9 d% A《随控布局》 ! D9 L5 X4 y5 P+ [# y6 ?' r: y" P
随控布局技术是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飞机设计新技术,它是随控布局飞行控制系统和气动技术的结合体。随控布局飞行控制系统集中体现了航空电子技术的许多新成就,包括电传操纵、数字飞行控制(微处理机和微型计算机)、余度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 " G7 h6 x# d$ U/ Q1 N( B, {
——李利春《随控布局》
+ }$ r [, v9 B) @" l2 ^9 D$ p3 ~: Y; b; q6 i
研制任务随即下达中航工业自控所,确定以歼8 作为验证机。当时我们对这项新技术几乎是陌生的,课题组成员一边钻研,一边工作。我们鼓足干劲,使出浑身解数,迅速攻克了数控、余度和软件三大技术关键。经过方案论证、系统设计、部件试制等阶段,终于在1983 年完成了全套试验样机的研制,把进度推进到系统闭环模拟试验阶段。 ! y/ h2 k; _' j5 |
——李利春回忆录 8 T% g8 x5 J/ @
+ C( ~$ U& n4 r9 n% ` ACT 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机械式到数字式,完全是一套全新的逻辑体系,所有的构成部分都要数字化,要对整个模型进行重新构建。其中我认为需求分析部分是最困难的。你可能知道这个技术大概是什么内容,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它的道理,也不知道它的逻辑。在这方面设计师李利春下了大功夫,他自己写了全部的需求分析报告,从系统总体、控制律、飞控计算机、伺服机动、传感器到飞控软件等,九大本内容的需求分析方案报告,堪称电传飞控九本经典,全部是手写的,现在都在原址的档案馆归档存着,那是非常标准的需求分析,至今还是我们电传飞控系统设计的参考模板。
6 b: ]/ Y$ ]) R# P. a6 Z3 a% N/ ^——张永孝采访 . e1 X/ L8 U" Q- B, y
7 K1 k* B, C+ j& p' m) S$ B7 T 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之所以开发能够长达二十年,把它坚持到底,拿出重大技术成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的因素。单轴最开始是八所(630 所),后来换成601 所,系统有609 所、618 所,还有631 所(数字计算机),那么进入三轴阶段,618 所、631 所,还有其他配套的一些小单位,前前后后参加这个队伍的好几百人,二十年大家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终于把这个系统搞出来了。
: U2 j, H, s% w; _' n5 |# J——张汝麟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