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1-24 09:25: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ohuilai 于 2025-5-30 16:17 编辑 ) V, b- M. B0 [2 }4 T- i
; D, i! T& `8 D o# m! i
3 c$ |( r, d1 o) g. M
北大医学2025年CNS 论文统计 7(2Cell 2Nature 3Science)
" I5 E4 r- s0 A! F/ n
" l) ] E6 y8 i! K+ I9 S7 _0 z1. 2025年1月1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女性生育力促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徐成冉课题组在学术期刊《Cell》发表了题为“Spatiotemporal and genetic cell lineage tracing of endodermal organogenesis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整合遗传追踪、单细胞分析及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在单细胞分辨率下全面解析了哺乳动物内胚层的器官发生过程,提出了新的内胚层细胞分化模型,为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该研究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徐成冉担任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包括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李可冉、八年制本科生余佩隆以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PTN项目博士生郑奇棋。此外,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毕业生王信、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方璇博士和李林宸博士也为该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资助。( N# r9 }$ _, t$ `, w& s
( N; b/ Q) y$ t% J" M2. 2025年3月7日,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孔炜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团队以及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郑金刚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线上加速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Sensing ceramides by CYSLTR2 and P2RY6 to aggravate atherosclerosis”。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张思婷、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后林慧、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王佳乐、博士生芮婧钰,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博士生王腾威,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蔡泽宇以及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深明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孔炜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郑金刚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 j. y+ W" L/ ]
2 ?& K8 w/ M1 K0 m
3 J8 R B* [$ s- k# `/ B0 X, K
3. 3月7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焦宁研究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Catalytic remodeling of complex alkenes to oxonitriles through C="C" double bond deconstruction”(通过碳碳双键解构实现复杂烯烃的催化重塑)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团队在碳碳键断裂转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设计合成非均相铜催化剂,实现了烯烃类复杂分子到羰基腈的转化,完成了药物、天然产物等复杂分子骨架的精准编辑。北京大学药学院19级博士生程增瑞、18级博士生王琛、已出站博士后黄开盟、陈莉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3 O. [; l9 u* y% U/ f- g" L2 ^
& q! J1 b, C* g, M+ k( S4. 3月14日,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孙金鹏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和孔炜教授团队、山东大学于晓教授团队,在《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Metabolic signaling of ceramides through the FPR2 receptor inhibits adipocyte thermogenesis”。
7 K' t3 r- ]- F' ^. y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后林慧,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马传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蔡葵,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郭璐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王雪梅,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吕琳、张超,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林骏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孙金鹏教授、姜长涛教授、孔炜教授、于晓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N1 g4 ^9 v _; K4 \+ o
% ^0 T/ Z& I' u# K5. 2025年4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默教授团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凌乾教授团队、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余存江教授团队及香港城市大学于欣格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battery-free nanofluidic intracellular delivery patch for internal organs” (一种用于内脏器官的无电池纳米流体细胞内递送贴片)的论文,通过“医-工-化”大交叉模式实现重大疾病关键因子筛选,提出靶向治疗新策略。$ o% o0 B$ H1 ~ p$ u+ `, S" }
! A% @; q/ w7 t5 ~6. 2025年5月2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与基础医学院双聘教授姜长涛联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在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symbiotic filamentous gut fungus ameliorates MASH via a secondary metabolite—CerS6—ceramide axis”(肠道共生丝状真菌通过次级代谢产物—CerS6—神经酰胺轴改善MASH)的研究论文。: B Z+ Z; T2 |* d& V* u( K5 B
4 r! o( p9 ]' N$ r5 l* f/ p
姜长涛教授、乔杰院士、庞艳莉研究员、郑明华教授与汪锴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博士后周爽、博士研究生李盟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研究员王鹏程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础中心、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专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等经费支持8 S8 d! E+ j$ J$ K% D
0 q8 {% ~7 n- X/ o7 n# d: a" D7. 2025年5月29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团队在Cell杂志发表研究论文“A microbial amino-acid-conjugated bile acid, tryptophan-cholic acid, improves glucose homeostasis via the orphan receptor MRGPRE”。该研究揭示了新型菌源氨基酸结合胆汁酸,色氨酸胆酸(Trp-CA)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功能,鉴定了Trp-CA的膜受体MRGPRE,并深入解析了Trp-CA激活MRGPRE通过Gs-cAMP和β-arrestin-1-ALDOA磷酸化促进GLP-1分泌的新机制。这项工作为新型菌源胆汁酸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的解析提供了新的范式,为代谢性疾病药物开发提供新的靶点及策略。# e" D5 W) ?( G1 X7 s" k" ^6 `" T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560-4
" G) @9 ^/ R3 O5 i- O7 G R) h。
" V; |, h- ^" l% ^% h* r; ?+ B- K* w9 U& [* x5 n* S! a' c
% ~$ j# P% U- ]. b7 L
* x# Y- W, |4 D# j% d- g" K) K2 @5 S
( Z) Q# n" h x1 v7 f
# X3 o7 H6 u; p5 T( I. r$ M
& A5 P A$ V$ U!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