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4-12 23: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gjyb 于 2024-4-12 23:15 编辑 % v0 f: ^5 m0 t) S9 Q( p
+ J6 z( e4 R2 |. E3 [; h商用航空绿色动力先进维修与演示验证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签约" f/ N9 T7 A* c0 a3 D
8 p+ W! |7 L, R' Q4月10日,厦门大学航空学创建80周年交流研讨会在翔安校区德旺图书馆1号报告厅顺利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尹泽勇,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梅庆、副总经理杜辉,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集团级专职总师李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邓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黄炳辉,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陈海昕,厦门航空原副总经理林朝阳,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尤延铖,以及来自国内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导和嘉宾、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航空学科复办初期相关教师代表、在校师生代表等三百余人参加会议。交流研讨会由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廖志丹主持。9 v5 u* L) x9 Q2 F- C" H
) J4 j9 ?4 j {, W8 `/ V3 L
尤延铖代表学校向航空学科创建8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真诚感谢尹泽勇院士对航空航天学院建设发展提出的高瞻远瞩的指导意见,诚挚感谢国内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导和嘉宾对学院建设的鼎力支持。他表示,新征程新起点,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将坚持以******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领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中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航空航天领域重大需求,为建设航空航天强国聚集更多创新力量。
: t6 G/ V8 Y: K( [' W4 d) P) {
. e, P4 J! B, G1 l/ {: m$ ]; s邓怡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致辞。她表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诞生与厦门大学有着深度的交融和不可分割的渊源。她深情回顾了林士谔、田培业、张启先等优秀的厦大师生进入北航后,为北航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她希望北航与厦大继续在航空航天领域深化合作,联手建好“两机”领域卓越工程师的核心课程,共同承担推动航空技术进步的重任,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8 A7 D3 ~) J4 r1 s: d9 N" Q& _1 a
: d" v- Z% ^/ f黄炳辉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致辞。他表示,南航建校伊始就有杨岞生等曾在厦大潜精研思的栋梁之材奔赴南航,在南航发光发热;厦大复办航空教育后,也有很多南航学子选择到厦大深耕。多年来,南航人与厦大航空人矢志“空天报国”“航空报国”,同题共答、同担使命,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将来也会继续与厦大一起瞄准国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重大战略急需,不断深化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共同探索搭建大科研平台,通过协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效赋能行业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 g3 K- W F8 E7 J) e% X
6 H2 g% D# _# G9 K, l7 ]' y: V. x
陈海昕代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致辞。他表示,长期以来厦门大学及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与清华大学及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与深度合作,两校情谊根深叶茂,交流源远流长,期望与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继续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学科交流、科研合作,一同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也衷心祝愿厦门大学航空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再创辉煌。
) g& H2 [; R+ M9 L3 m. c: S& V% A# k- Y% }/ ~) ]5 n8 z: K
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豹”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我院1949级院友陈一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我院1946级院友谢希文,因年事已高无法亲临现场,他们专门为大会发来祝福视频。两位杰出院友表达了对母校航空学科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并深情寄语母校师生,要牢记“空天报国”使命,潜心研学、接续奋斗,攻坚克难、不负重托!, H2 |9 ?% U- q: F$ ?+ R
" D, h5 e3 C# w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黄玥带领现场全体人员共同回顾了厦门大学航空学科初创、调整、复办和新世纪建设的八十载峥嵘岁月。他代表学院向广大航空界专家、兄弟单位、学校各级领导、各界校友对学院的支持与帮助致谢。1944年,厦门大学于纷飞战火中成立航空工程学系,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早创办航空教育的高校之一。1951年,根据全国院系大调整的部署,厦门大学航空工程学系并入清华大学,后又随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此期间,厦门大学航空学科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启先、陈一坚等为代表的扛鼎之才及一大批高水平专业学者和专业人才。1994年,厦门大学复办航空教育。三十年来,厦大航空人赓续前行、奋楫争先,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恪守“旧业维新,后来居上”的院训精神,厦门大学航空学科重新成为我国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他表示,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学院将深耕新质生产力的空天价值,勤学深研、砥砺前行,书写航空航天教育厦大方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为实现航天梦、中国梦贡献航院力量。# H/ t- w( s t$ b
' t" V$ t) E) v, p
尹泽勇作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首任院长,向在百忙之中赴会的兄弟高校、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及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致以诚挚的敬意。他表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自建院以来,始终遵循“结合航空航天重大需求,突破新兴方向;紧扣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高度交叉融合;发挥厦门大学国际化优势,开展国际合作”的发展思路,创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和人才培养系列,组建了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增强产教学融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推进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学院未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一是要胸怀家国天下,勇担时代使命;二是要发扬优良传统,发挥自身特色;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
6 q; [ Z+ h* a7 C) _$ i: j
9 O/ a8 s6 n) V随后,大会举行厦门大学和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立的商用航空绿色动力先进维修与演示验证技术联合创新中心(UIC)签约仪式,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黄玥,中国航发商发副总工程师、科技发展部部长石英代表双方签署协议。UIC将充分利用厦大已有的研究基础及优势学科,以中国航发商发的需求为牵引,共同开展相关方向的技术研究工作,推进商用航空绿色动力先进维修与演示验证技术的联合创新。
7 ?7 D. O, Y( ~' J0 M( d) s ?. j7 a* [3 p5 F1 I0 K) K- I
尹泽勇、尤延铖、李维、杜辉共同为尹泽勇院士工作站、商用航空绿色动力先进维修与演示验证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揭牌。尹泽勇院士工作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分别与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于2013年、2020年签订建站协议设立,并于今年落地厦门大学。工作站聚焦解决航空发动机国家重大需求和未来先进航空发动机重大战略及技术路线,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攻关。
. U3 S/ b/ p! X6 j/ [: Y- p1 m1 F9 r+ i- W. |+ e
同时,大会还进行了梅庆总经理的厦门大学讲座教授聘任仪式,尤延铖为梅庆颁发聘书。6 |. N& y+ Y4 c& a9 r$ X: w7 O
A/ ?, Z4 Y; [' z% {/ V
会前,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会见了参加交流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并与来宾就航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产教融合、科技研发、合作共建等方面展开亲切交流。% M# o3 x, L+ k$ H8 n& B: O; C) F
/ B/ c1 M; b4 D P) L: y [
当天下午,学院还举行了尹泽勇院士工作站学术研讨会。尹泽勇院士,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相关领导和专家、学院专任教师出席会议。会议围绕新能源航空动力(混动,氢能)、航空发动机多学科优化(含复材技术)、航空动力中的其他新问题(含组合动力)三个专题进行学术报告和专题讨论。 |
|